好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符合本節課的問題,涉及的問題要有壹定的思考價值,不能過於簡單。有壹次聽壹個老師在教海底世界,問學生:“妳們知道海底動物發出什麽聲音嗎?”?底棲動物活動時有什麽特點?老師壹問,學生們馬上舉手回答。學生這樣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說明老師的教學水平高嗎?是不是更能說明學生的基礎?恐怕很難解釋。只能說明老師的問題太簡單了。這種教室表面看起來很熱鬧,課堂氣氛很好。好像學生什麽都懂,其實什麽都沒學到。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涉獵的壞習慣。
與表面問題相反,有些老師問的問題太深奧了。壹個問題拋下來,學生們傻眼了,迷茫了,無法思考了,幹脆放棄,等老師的答案公布。這種課堂提問,就像壹個花瓶,只是壹個擺設,只能成為老師的“個人專利”,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師要把握題目的難度,既不能讓學生覺得太深奧,太難理解,也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就馬上得到。學生必須在大腦中積極思考後得到相應的答案,才能讓學生“跳起來得到”。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思考、討論並最終解決問題成功的快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把握“提問點”——註意課堂提問的角度
在閱讀教學中,提問的地方很多,但只有掌握好角度,才能讓提問事半功倍。
1,以“燕文”為入口。
教育版教材主編張慶曾提出“萬事順”的閱讀教學理念。因此,我們可以抓住文本的“文學眼”來提問,有所突破,撥動全文,從而達到牽壹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在《睡在李時珍古寺》的教學過程中,我反復研讀教材,發現壹個字“苦”貫穿全文,這就是這篇課文的“精神”。抓住它可以使整篇課文凝聚在壹起,使壹篇篇幅較長、內容分散的課文有向心力,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課上,我設計了這樣壹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能否用壹句話概括李時珍尋藥材的壹生?”通過討論,學生們得出結論,那是壹個“苦”字,然後抓住這個機會,我不失時機地引出下壹個問題:“妳在哪裏能體會到李時珍所經歷過的艱辛?”學生帶著問題深入課文去探索,從跋山涉水到徒步行走;夜宿古寺,艱難度日;用山泉吃幹糧很苦;借著月光,徹夜記錄,苦中加苦等等,真正體會到了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不畏勞苦,造福人民的偉大形象。
這種提問既緊密聯系了教材,又給了學生充分探索的機會。像壹塊石頭扔進平靜的河流,激起學生認識的漣漪,對學生的自我鍛煉和自我提高大有裨益。
2.以“留白”為入口。
英文文本就是壹個例子,也是壹件藝術品,有很多“空白”。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在課文的空白處提問,為學生創造想象和創新的空間。如《荷花》壹課,“這滿池荷花,有壹花之姿。看看這個。看那壹個。”老師可以方便地問:“蓮花會有什麽姿勢?”通過看圖,調動已有經驗,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那盛開的荷花,真像壹個穿著白裙的小公主,隨風起舞。”"兩朵相對的荷花像壹對親密的姐妹!"“妳看,那蓮花是彎著的,很像壹個低著頭梳頭的小姑娘!”.....壹個看似不經意的問題,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熱情。
3.以“難點”為入口。
教材難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容的障礙。要註意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難點,有效設計問題,使課堂教學變難為易。
例如,在教授文章《誠實和信任》時,我反復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我看完後問:“為什麽作者說‘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壹具有深刻內涵的難句,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留下字條、主動承擔責任的坦誠,體會小紅人格主人的高度信任,進壹步感受人性的美好和崇高,從而從文本的表面意義到達人物的精神境界,升華文章的思想內涵。
4.以“矛盾”為切入點。
有些文字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矛盾,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點睛之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抓住這些地方來提問,其實就相當於找到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遵循指導,往往能促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事半功倍。在講授《黃河的主人》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擺渡人在滾滾黃河上駕著羊皮筏子時的從容與機智,我抓住了這樣壹句話,巧妙地問道:“他壹心壹意地握著扁擔,小心地看著水,大膽地破浪。”在句子中,“小心”和“大膽”是反義詞,同時用來形容\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最終體會到課文中“小心”和“大膽”的妙用:“小心”說明共工有高度的責任感,關心乘客的安全。《膽魄》突出了擺渡人的大智大勇、從容不迫、高超的駕駛技術,兩者的結合更真實地表達了作者對黃河擺渡人的敬仰之情。
壹般來說,“問題”很多,但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本質含義,對表面問題可以提也可以不提,以引起學生的“憤怒感和滿足感”。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註重課堂提問的思維深度
“望山側成峰,遠近不同。”在語文教學中,還要善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問”學生的思維,“問”學生的激情,“問”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拓寬思維空間,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比如,學完三袋小麥,我設計了這樣壹個問題:“如果土地爺爺來我們班,給每個學生壹袋小麥,妳打算怎麽處理這袋小麥?”於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意見,有的說要向豬學習,玩得開心。有的說留壹點種子,剩下的學小牛慢慢吃;有的還提出了與書中不同的做法,說小麥可以分成三份,壹份吃,壹份種,壹份留著以後享用;壹些學生甚至想到在市場上出售他們收獲的小麥,然後把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大家各抒己見,給出了自己精彩的答案,閃現了同學們的思考亮點,流出了自己的主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