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的重鎮。秦始皇統壹嶺南後,中越文化習俗迅速融合,廣州成為嶺南文化中心。古代廣州河流、支流眾多,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西、東、北三面環山,林草茂盛,嶺南水果豐富,鳥獸眾多。南臨大海,灘塗廣闊,出產許多鹹淡水產品和兩棲動物,這使得古代廣州成為中國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粵菜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大量的中原移民到嶺南使得廣州的飲食文化深受中原的影響。早在漢魏時期,廣州的蛇菜、燒鵝、魚湯就已經受到影響。宋末,宋帝帶著他的廚房南逃,許多宮廷美食流傳到廣州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成千上萬的商人聚集廣州,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廣東菜吸取了中原菜和西餐的長處,再吸收廣東地方菜的優點。就像廣州的文化,古今交融,中西貫通,形成了有別於中國其他地方的獨特的廣州飲食文化,贏得了“食在廣州”的美譽,享譽海內外。無數遊客來到這裏品嘗美食,感受這種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在廣州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餐館、飯店多。只要妳想吃,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豐富多樣的食物。茶市是廣州飲食最吸引人的特色。以前廣州只有“早茶”,現在已經發展成早、中、晚三個茶市。幾乎所有的餐館和飯店都設立了茶葉市場。客人壹入座,服務員馬上招呼:“幾位?喝什麽茶?”茶葉市場提供自助餐等各種鹹、甜、幹小吃,滿足妳的需求,價格也很實惠,壹般大眾都可以消費。廣州茶市已成為朋友聚會、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場合,家庭成員聚會、享受天倫之樂的重要方式,現代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緩沖,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徑。壹份晨報,壹杯兩杯,壹坐就是幾個小時,吃飯,看電視,聊天,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粵菜的異域食材種類繁多,蛇為龍,雞為鳳,貓為虎,鼠為鹿,天上飛,地上爬,水裏遊。粵菜講究鮮、滑,夏秋清淡,冬春濃郁。它采用獨特的調料,運用煮、烤、泡、炸、煮、煨等技法,烹制出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菜肴。粵菜的“生猛海鮮”各有特色。許多餐館和飯店沒有適當地裝飾他們的大廳。第壹,入口處的海鮮池要設計成陳列幾十種生海鮮來吸引顧客。粵菜煮喝涼茶,是廣州人適應地理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的創舉。“今天煮的是什麽?”是家庭主婦見面聊天的必備話題,裏面有很多學問。廣東餐館有各種各樣的菜肴。每隔壹段時間,餐廳就會用新的原料和不同的組合創造新的菜肴,以此來增強競爭力,市場上也往往會掀起新的美食潮流,這就是“食在廣州”的強大生命力。
分析“食在廣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它是開放的。廣州地處沿海,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開放的環境賦予了廣州人開放的思維方式,體現在飲食上就是壹種“吃到飽”的開放心態。南北風味的酒店餐廳遍布廣州的大街小巷,幾乎可以找到中國各大菜系和世界各地的風味。第二是兼容性。壹個開放的文化必須同時兼容。嶺南文化具有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特點,這在廣州的飲食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三是開拓性。廣州人什麽都敢吃,善於探索傳統的地方風味食品和吃法,不斷移植改造,推陳出新。廣東廚師中有這樣壹句祖傳格言:“有傳統,無正宗。”體現了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開拓精神。另外,廣州人不浪費糧食,吃不完還“打包”回去,體現了廣東人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的美德。廣州菜把吃和做提高到了藝術的高度,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對中國和亞太地區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廣州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壹方面,廣州的飲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比如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西式快餐文化,占領了很多年輕人和兒童的市場,也帶來了很多人生活習俗和文化觀念的新變化。另壹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廣州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食在廣州”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壹是美食與旅遊相結合。飯店、酒店的設置與旅遊景區發展相適應,重視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和建設,與旅遊產品的整體規劃相互促進;旅遊部門每年都會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吸引八方來客,廣泛宣傳廣州飲食文化,將美食與旅遊有效結合。第二,用餐方便。鑒於現代工作和生活的快速發展,各種食品、半成品、快餐發展迅速,受到廣泛歡迎。第三,食物營養科學。從“吃飽”到“吃好”,廣州人逐漸註重營養結構的科學搭配,註重食補、食療、藥膳,對營養的學習和研究方興未艾。第四,原料歸化。廣州人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安全的蔬菜和肉類已成為公眾普遍關註的問題,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第五,食物的味道。廣州的餐廳、酒樓越來越註重裝修、格調高雅、環境舒適。大廳陳設、菜品命名、服務員服飾無不透露著飲食文化的味道。再加上悠揚的音樂,或設置舞蹈藝術、時裝表演,或設置卡拉ok,讓食客在優美的藝術氛圍中盡情吃喝。這種飲食與文化藝術的結合,使得廣州菜的口味不斷提升,食客會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飲食文化。
廣東文化與飲食習俗
人們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特征、所處時代的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還取決於他們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食物標準和消費模式。比如,中國人把動物的肝、腎、心、肺當作佳肴,所謂“補形”,而美國人把它們餵給貓狗,認為它們對人的身體不好;中國人不習慣吃蝸牛,法國人卻視之為珍寶;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但他們寧願餓死也不吃牛肉。就連聯合國救援機構運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傾倒入海,這與他們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密切相關。
飲食習俗是廣東文化的壹個獨特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早已名揚天下。飲食的改革創新,永遠離不開文化的範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現象的描述和分析,可以透視其生活方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選料雜料什麽都吃。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壹,粵菜以其廣泛的食材選擇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花卉都是禁止的。蛇、鼠、雀、蟲、狗、貓在其他菜系中是令人瞠目結舌的食材,卻被奉為餐桌珍品。比如外省人不敢吃蛇。比如古代有句成語叫“蛇影映鏡”,甚至有人誤以為蛇影會嚇出病來,更別說吃了。在粵菜中,蛇是最好的選擇。廣東人吃蛇歷史悠久,但在粵菜中卻是不二之選。《南越異物列傳》中有壹首關於吃蛇的歌:“蛇長且長,是客宴。”如今,廣東有近50種蛇膽,以蛇為基本菜肴的餐館也很多。很多外地人和外國人來廣東都把品嘗蛇胗作為壹種享受。
其實廣東人的雜食性格也是飲食上思想開放的壹種體現。正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開放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歷代王朝對其控制力弱於內地,受正統封建思想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在不斷減弱,從而有了更大的自由和包容。
博采眾長,踏實肯幹。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基於當地的飲食文化,它吸收了國內北京,山東,江蘇和四川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比如粵菜中的泡、烤、川菜都是從北方的爆、烤、炸移植過來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從西餐中借鑒過來的,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南方風味。
所有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接觸中探索這種關系。在兩地相同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性越大,相互傳播越明顯。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是兼容並包的,使得飲食文化兼容並蓄,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飲食習俗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可以逐漸摒棄外來飲食中的壹些陋習,形成壹種不奢華而實用的風格。廣東人講究小而精的飲食。即使他們招待客人,也絕不會鋪張浪費。他們以吃飽吃好為原則,與北方壹些地方形成鮮明對比。北方人的鋪張浪費正是出於禮儀的拘謹,固然有其大方可愛的壹面,但要註意的是,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是現代社會的行為所不能接受的。當然,這並不代表廣東人不講究禮儀。相反,廣東人請客很註重禮貌,讓客人壹沖動就來,玩得盡興,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浪費,是務實的廣東人不願意做的。
廣東人現在飲食方式的務實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東人不辜負名聲,講究實際。儒家文化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廣東影響不大。相反,他們受到西方人現實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形成了廣東人在飲食上可以取長補短,但同時又保持務實的態度。精心制作,追求享受
壹道美味菜肴的制作,有賴於各個環節的有序配合。粵菜在食材、刀工、煮制時間、煮制時間、烹飪、包邊、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煮魚的話,要殺了再煮,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美;再比如它的拼盤制作,壹定要註意食材的選擇,才能達到造型美觀、口感豐富的效果。好的拼盤不僅僅是壹盤佳肴,更是壹件藝術品,賞心悅目,開胃。
在粵菜中,沒有什麽比雞胗更有名了。雞菜有上百種,可以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菜,不重復。幾乎每個著名的餐廳都有自己的招牌雞,比如廣州酒家的文昌雞、北苑酒家的刻子雞、佛山的竹後雞、清遠的白切雞等等。如白切雞,壹定要選小母雞或閹雞,清遠三黃雞最好。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適合剛煮好,切好後略帶血絲的人。如果它們煮過頭了,肉就會變老,白切雞的特性就會喪失。食物準備的精致與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粵菜文化密不可分。享樂不是片面追求吃喝玩樂,它屬於壹個道德範疇,對應的是禁欲主義。禁欲拒絕世俗的財富和享受,壓抑欲望以達到某種社會目標或道德的自我完善。從道德類型來看,廣東文化不屬於禁欲主義,而是表現出壹種享樂主義的傾向,充滿了對人性和情調的世俗享受,表現為對舒適、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目的是努力工作,盡情享受。“享受”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壹直被賦予貶義,總是與不勞而獲聯系在壹起,認為享受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其實享受是人類非常高級的壹種生活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必然的文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飲食習俗向更高層次發展,對傳統價值觀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傳統儒家“君子貧而食之”、“知足常樂”的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把正直作為衡量人格的唯壹標準,把守貧作為堅持正直的象征。這種思想的實質是把人類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在改革的大潮中,廣東人認識到,不奢是可取的,但也不能以貧窮作為評判自己行為的標準,這使他們能夠敞開胸懷,勇敢地追求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俗是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品中不僅含有可供人類維持生命的有機物質,而且對於每壹種食品及其消費方式都需要貼上文化同意的標簽。同樣,廣東人對飲食的選擇也是其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被人們接受和喜歡。
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是反映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食在廣州”是國人對廣東飲食文化的贊美。廣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積澱深厚,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極其濃郁的南粵特色:選材廣泛,烹調方法精致獨特,重食美,審美觀念獨特,色、香、味、形有機結合。相信隨著廣州作為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食在廣州”的潛力是無限的,未來的前景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