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劉雨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他形象地說,人類發展有兩個輪子,壹個是科技,壹個是人文。只有兩個輪子壹起轉,人類才能真正走向和平、幸福、快樂、幸福。如果只有壹個輪子轉動,它就會翻過來。現在,“人文主義”的車輪幾乎停止轉動,但科學技術卻在高速發展。誠然,科技的發展減輕了過去人類身體的沈重負擔,但它帶來的極大便利卻誘發了人類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進而將人類拖入殘酷競爭的洪流中,給人類心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痛苦。
報紙:中華民族既然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悠久的歷史,為什麽在科技和經濟上卻落後於西方國家?妳是怎麽知道這個問題的?
劉雨晴:首先,有壹個理解“落後”和“先進”的問題。現在人們認為西方國家先進,中國落後,這意味著西方國家在科技和經濟上比我們發達。這其實是壹個很大的誤區,是人的價值判斷有問題。人的發展應該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人性的發展,應該是人的精神向道德領域的不斷提升。所以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和“科技”不如美國的時候,就認為中國落後。這種認識至少是不完整的。主要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西方文化中,“禮”這個字是很受尊敬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這種文化價值取向決定的發展目標。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導致科技的發展,所以物質現代化在西方尤為突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義”字是高尚的。重“義”輕“利”是這種文化的價值取向如果不是中國古人用“義”來約束自己對“利”的追求,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也不會在科技上落後於美國。如果中國人想像西方人壹樣擴大自己的征服欲和占有欲,明末發明的機槍可能已經把全世界納入中國版圖了。中國人考慮的是“老少皆宜”,而不是眼前利益。中國追求科技與人文的協調發展。當技術和經濟阻礙了人類的身心健康,威脅到人類的未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遏制其發展。這是中國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主要原因。
根據妳的觀點,中國文化的優秀主要表現在精神和道德上。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西方發達國家表現出來的壹些社會道德高於我們。這個妳怎麽解釋?
劉雨晴: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實現同樣的社會秩序和同樣的社會道德表達。西方國家的文明主要是靠法律來完成的。子曰:“政為道,民免刑,不要臉;道德、禮貌、羞恥和尊嚴。”換句話說,普通人是有度有罰的,只是因為怕罰而壹時不敢犯罪,而不是知恥。教samuraisacrament用道德和禮儀來規範人,人就會知道什麽是羞恥,自然就不會犯罪了。顯然,中國人關心“民心”和w。
說到“禮”,我想問壹下,妳有多少次提到“重建禮樂文明”?「禮樂文明」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好的?對現代社會有什麽意義?
劉雨晴:“禮樂文明”可以說是人類的壹個文明體系。孔子壹生遊歷,追求的目標是“禮樂之制”。“禮”包括人們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尊卑秩序、禮儀規則等。人的好惡是被禮貌控制的。在古人眼裏,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對禮的理解。有點類似禮儀,但又不壹樣。法律是嚴厲的,沒有人情味,禮貌是溫暖的,這與道德和教育有關。在法律面前,人們考慮自己是否敢那樣做;在儀式之前,人們考慮他們是否應該這樣做。“樂”指的是音樂。“禮”負責規範人的行為,“樂”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情感、喜怒哀樂,可以通過音樂表達,也可以溶於音樂。“禮樂”的目的是教育人,誘導人行善,保持社會安寧。現在壹提到“啟蒙”,人們就會想到“政治”和“封建主義”,這顯然有失偏頗。所謂“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把仁、禮、智、信等社會道德內化於自己的頭腦中,從而在行為中表現出來。胡錦濤總書記在幾次會議上特別提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這是壹個很好的舉措。“構建和諧社會”問題顯然是針對當前社會存在的壹些不和諧狀態而提出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壹些人在對拜金主義和物欲的盲目追求中享受西方物質文明帶來的巨大便利,進而認為中國文化落後,於是扔掉“帶孩子洗澡水”,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傳統道德和優秀傳統禮儀被西方的觀念和禮儀所取代。現在我們應該認真思考西方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繼承哪些傳統。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應該考慮中國古代聖賢所倡導的“禮樂文明”的意義。
報紙:很多人都提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未來的意義。比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現在世界最需要的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諧。如果中國不能取代西方成為人類的領袖,那麽整個人類的未來將是可悲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未來的意義是什麽?為什麽很多學者壹致得出這樣的結論?能說說妳的看法嗎?
劉雨晴:中國文化的內涵豐富而復雜,但在哲學層面,其基本核心只有兩個字:“中庸”。它包含兩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壹是“寬容”,二是“和諧”。這兩種文化精神決定了中國文化對現代世界的意義。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提倡仁、義、禮、智、孝、忠、恕。而壹切帶有溫情的道德觀念,都是建立在“和”的基礎上的。所謂“仁”,其實強調的是人的內心和諧;“正義”強調平等關系的和諧;“禮”強調上下級之間的和諧;“智慧”強調自我與外界事物的和諧;“信”強調心理聯系的和諧;“孝”強調血緣關系的和諧;“忠恕”強調的是群內關系的和諧。比如其他墨家的“兼愛”,道家的“無為”,法家的“法不變,民享之”,都是為了追求人類社會的和諧。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和”字,既和諧,又包容。
現在,人類最缺乏的是“包容”和“和諧”。從19年底開始,在西方文化的引導下,全世界都處於壹個槍炮與商品對話的時代。波蘭律師塞繆爾·比薩說,“20世紀以血開始,以血結束。現在我們只需要等著看後核戰爭時代的世界回到史前時代。”這種悲觀並非沒有道理。於是有識之士發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看到,中國文化中的寬容和諧精神,有助於喚醒為了金錢和利益而失去本性的靈魂,有助於化解對世界和人類貪婪侵略的仇恨,有助於使世界各國平等地坐在壹起,有助於使人與自然友好相處,有助於消除現代世界的各種紛爭,有助於成為世界團結的粘合劑。世界需要中國文化。我覺得很多學者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國文化上是很有見地的。作為中國的學者,我們應該自覺承擔起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我們不僅要在中國建立壹個以中國文化為主導的“和諧社會”,而且要努力在全世界建立壹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