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的背景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的背景

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是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當時意大利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各個階級和階層都對現狀極為不滿;工人運動廣泛發展,但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未能采取正確的策略,沒有力量取得革命的勝利;由壟斷資產階級和封建皇族主導的統治階級力量薄弱,無法有效控制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壹個能夠吸引群眾、鎮壓革命力量的政治組織及其領導人來掌權,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正是因為有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法西斯主義才能滋生泛濫。

壹是巴黎和會期間,英法打破了為意大利參戰而簽訂的倫敦密約,拒絕履行雙方約定的滿足意大利領土要求的承諾,引起了意大利的強烈不滿,多次發生武裝沖突和流血事件,出現了政治危機。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法俄於4月26日在倫敦與意大利簽訂秘密條約1915,承諾戰後將南蒂羅爾、特倫蒂諾、達爾馬提亞等大片地區(1)納入意大利版圖。就這樣,意大利在5月24日匆忙向奧匈帝國宣戰。

在戰爭過程中,意大利帝國主義的弱點——它的頹廢、缺乏資源、耗盡物質和財力等。,很快就暴露了。為了這場戰爭,意大利動員了500萬人,其中60萬人死亡,100萬人傷殘,另有60萬人被俘。(2)當時壹年國民總收入只有200億裏拉的意大利,在戰爭中實際花費了650億裏拉的軍費。其中200億是借外債,450億名義上是從國民收入中支出,實際350億是借內債。(3)盡管有這壹代人,意大利壟斷資產階級占領領土的野心仍未能達到目的。

二戰結束後,意大利作為四個戰勝國之壹,派出了由總理奧蘭多和外長索尼諾率領的代表團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和會。代表團在會上指出,“根據1965438+2005年4月26日的《倫敦條約》,意大利對阿爾卑斯山脈水文線意大利壹側的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包括誇爾納羅灣的沃洛斯卡、達爾馬提亞的壹部分以及對面島嶼的大部分。”此外,它還要求“牧夫和risorgimento”(4)但英法美不願意加強意大利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的勢力,拒絕履行《倫敦秘密條約》的承諾。由於對決定不滿,意大利代表團退出了會議。

巴黎和會的分贓到達意大利後,各界對會議的有關規定非常憤慨。全國上下都有壹股“愛國熱潮”和對“古羅馬”的懷念之情。他們指責政府無能,希望強勢政府采取軍事行動實現意大利的領土主張。墨索裏尼和反動的民族主義者趁機鼓吹意大利的擴張權;贊美古羅馬的遼闊疆域和尚武精神。墨索裏尼提出,“要麽修改凡爾賽條約,要麽發動新的戰爭”。(5)羅科更公開叫囂,意大利“完全有理由要求生存空間”,“向祖國領土以外擴張”。(6)

1965438+2009年7月7日,居住在福祿的意大利人和法國人之間爆發了嚴重的流血事件。民族主義者鄧南遮利用了人們的不滿,借機組建了壹支由2500名老兵和民族主義者組成的誌願軍,並親自率軍於9月12日占領了牧夫城,宣布牧夫和意大利合並。

鄧南遮的行動在意大利受到熱烈歡迎。正如意大利前總理西爾維奧·博諾米所說,這壹行動對整個國家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心理影響。(7)各地舉行集會遊行,歡呼勝利,要求修改《凡爾賽條約》。這種民族主義情緒成為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溫床。

第二,第壹次世界大戰後,除了大量工廠倒閉導致90多萬工人失業外,意大利面臨的壹個嚴重問題是戰後100萬退役士兵的安置問題。這是當時意大利動亂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人入伍前大多是無地或無地農民。王國的首相向他們承諾“退休時會把土地給他們”。(8)此外,根據Ena Udi (9)在1933年出版的《意大利戰爭的經濟政策和社會後果》壹書,“在戰壕裏和每次大戰前夕,農民都聽到宣傳者和煽動者,有時是知名議員,敦促他們犧牲生命,以便他們的子女能夠擁有土地”。(10)戰後,“農民回到自己的家園,以為自己有了土地的權利。”(11)然而,政府未能兌現戰前的承諾。退伍軍人對現政權不滿,對自己的生活和土地焦慮不安。他們要求改變現狀,並期望壹個強有力的政府或被忽視的人物來實現他們的迫切願望。此時墨索裏尼對士兵大加贊賞,積極支持他們奪取地主的荒地,贏得了廣大老戰士的支持。當墨索裏尼建立法西斯組織時,他們成了該組織的主要成員。

戰後,農民渴望得到土地。當城市工人舉行大罷工,占領工廠時,他們在農村發起了占領運動。1965438+2008年8月24日,拉齊奧約40個鄉鎮的農民蜂擁而上,占領了大地主的土地。隨後,這壹行動擴展到全國所有地區。1919年,農村地區參與暴動的約有50萬人,1920年,超過百萬人。墨索裏尼積極支持農民暴動。

當社會黨提出“土地社會化”,農民擔心失去土地時,墨索裏尼提出“給農民土地”。貧苦農民視墨索裏尼為自身利益的保護者,許多人轉而站在法西斯運動壹邊,成為法西斯的群眾基礎。

第三,第壹次世界大戰把意大利工人運動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特別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對意大利工人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群眾的戰鬥情緒日益高漲。革命鬥爭的目標不再是單純的改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建立蘇維埃政權;鬥爭方式不再局限於舉行罷工,而是占領工廠甚至地方政策。

在1919年,意大利記錄了1,871次罷工,有554,000人參加。(13)今年7月4日,為了降低糧食和食品價格,舉行了全國大罷工。在艾米利亞-羅馬涅、馬爾凱和托斯卡納的許多城鎮,工人們成立了“食品蘇維埃”。到了1920,罷工鬥爭更厲害了。這個國家發生了2,070次罷工,有2,314,000人參加(65,438+04)。影響最大的是9月份震驚世界的60萬冶金工人占領工廠運動。

8月30日,1920,米蘭羅密歐冶金廠老板為報復罷工要求提高工資的工人,他聯合其他工廠老板實施所謂的“聯盟關閉”。這壹行動激怒了廣大工人。第二天,意大利冶金工會決定占領工廠,以抗議工廠主的行動。當天,羅密歐冶金廠的工人采取了第壹次行動。然後,意大利北部其他工廠的工人,尤其是米蘭和都靈的工人,效仿羅密歐的工廠,占領了自己的工廠,建立了紅衛兵和蘇聯。米蘭、波洛尼亞和佛羅倫薩的工人壹度占領市政府。資產階級被這場聲勢浩大的工人運動嚇壞了。工廠主已經逃離工廠。當統治權力有可能被革命運動席卷時,“統治階級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妳(政府)的能力、力量和權威上,而是寄托在妳(政府)之外的某種東西上。這是法西斯的武裝力量造成的恐怖”。(15)這說明法西斯的興起是統治階級對革命運動的反應。

然而,社會黨的大多數領導人沒有認識到已經出現的法西斯運動的危險及其作為壟斷資產階級鎮壓工人運動的工具的本質。沒有把法絲琪當成危險的敵人。

社會黨的錯誤使得已經形成的革命局面沒有轉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首先,在群眾革命情緒高漲時,並不積極組織和引導群眾運動,而是著眼於贏得議會選舉。甚至在1919年10月5日在波洛尼亞召開的社會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還幻想“到選舉崗位和資產階級國家機構中去,廣泛宣傳* * *產品主義的原則,推動資產階級統治機構的滅亡”。(16)結果忽視了對革命運動的領導。

其次,盲目頻繁的罷工影響了城鎮的正常生活,激起了中小資產階級分子的不滿,為法西斯分子拉攏他們提供了方便。8月1922,1,鐵路、電車、郵電、保潔工人宣布大罷工。墨索裏尼立即派法西斯代替罷工者駕駛火車和電車,清掃街道和從事其他公共服務活動。此舉贏得了中小資產階級的青睞。有些人甚至自願捐錢給接管罷工工人工作的法西斯分子作為獎勵。

第四,意大利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階級統治薄弱,王室等封建殘余勢力仍然很大,資產階級議會民主還沒有真正牢固建立起來。當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和革命形勢時,統治階級需要強有力的工具來維護他們的統治和保護他們的利益。

意大利是1870年才統壹的,國內統壹市場形成較晚。當英、法、德、美等國取得巨大進步的時候,意大利的大工業剛剛興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很不徹底,中國尤其是南方和海島地區還保存著大量的封建殘余。國內資源極度匱乏,缺乏大規模工業所需的所有主要原材料。就這樣,意大利經濟壹直相當落後,國內市場狹小,大部分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很低,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歐其他大國。根據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協會(即所謂的“民族主義黨”)1914出版的小冊子,“當法國的財富是3000億裏拉,英國是3500億裏拉,德國是4000億裏拉時,意大利只有800億裏拉”。(17)

壹戰雖然促進了意大利軍事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未能加強意大利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意大利的壟斷資本從戰爭中發展起來,有了更大的帝國主義擴張欲望的同時,意大利的革命運動也在蓬勃發展,社會黨的威望與日俱增。在1920年,中國有8327次市議會選舉,它在其中的2166次選舉中贏得了絕對多數。(18)波蘭尼亞等很多城市都是工人當市長的。當時的動蕩局勢使資產階級政權岌岌可危,無法有效控制全國局勢。這促使意大利的壟斷資產階級選擇能夠維持國內統治、實現領土野心的政治力量,以此來鎮壓革命民眾,加強資產階級統治。這為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的興起和奪取政權鋪平了道路。

  • 上一篇:兒童角色遊戲教育方法研究
  • 下一篇:描述古典風味的詞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