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
是位於德國科隆的壹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壹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它始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壹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科隆大教堂位於科隆市中心,始建於1248年,幾經波折1880年最後完成。大教堂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內有很多珍藏品。二戰期間,教堂部分遭到破壞,近20年來壹直在進行修復,作為信仰象征和歐洲文化傳統見證的科隆大教堂最終得以保存。
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是德國第壹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考古發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聳立的地方,曾存在過壹座羅馬的神殿,圍繞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壹座基督教堂建於公元320年,當時的洗禮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內還可以看到。
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根據文化遺產標準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塔高:157.3米(相當於現代建築的45層樓高〔若以3.5米為1層樓來計算〕,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築物,目前名列世界第3高之教堂)
大廳高度:42米
縱長:144.58米
橫寬:86.25米
面積:7914平方米
地基:羅馬式十字架型
形式:哥德式教堂
俄羅斯聖瓦西裏大教堂
瓦西裏升天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裏姆林宮。由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根據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於1560年建成。教堂的名字是根據當時伊凡大帝非常信賴的壹位修道士瓦西裏的名字而取的。中央的塔高46米,***有九個金色洋蔥頭狀的教堂頂。這九個教堂頂並不是壹開始就有的,而是後來分別加上去的。
瓦西裏升天教堂於1553-1554年為紀念伊凡四世戰勝喀山汗國而建(由7個木制小教堂組成),並於公元1555年—公元1561年奉命改建為9個石制教堂,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主臺柱高57米,為當時莫斯科最高建築。
16世紀時,教堂地下室曾經被用作國庫。傳說有兩個貴族知道後,決定於1595年搶劫這裏的財寶。他們密謀在城市周圍放火,以調開警衛。但不幸的是他們的陰謀失敗了,兩人最終被處死。
1912年,教堂因其破舊不堪而被俄羅斯文物保護協會視為危舊房。十月革命後,政府開始修復工作。1918年始修復大圓頂和西塔大門,20年代末30年代初陸續修繕其他部分;沿保留下來的白色石基座復原了門前臺階;內部在30年代中期被修復,1956~1965年間中心教堂的壁畫由藝術家仿16世紀原貌重新畫過。
1967~1969年,教堂圓頂表面的鐵板由政府出資改為銅板,同時頂部十字架和鏤花檐板重新鍍金。這項工程繁復浩大,僅為覆蓋幾個圓頂就耗費壹毫米厚的銅板約30噸。1980年正門和外部回廊得以復原。瓦西裏升天教堂歷史上僅有很少時間使用過,現為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分館,作為建築文物供人參觀。
法國巴黎歌劇院
又稱為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éraGarnier),是壹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抒情劇場,總面積11237平方米。歌劇院是由查爾斯·加尼葉於1861年設計的,其建築將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築形式完美地結合在壹起,規模宏大,精美細致,金碧輝煌,被譽為是壹座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是拿破侖三世典型的建築之壹。
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準建立法國第壹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建築正面雄偉莊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直視國王宮殿(PalaisRoyal)及盧浮宮博物館。
巴黎歌劇院有壹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壹個管弦樂團,其演藝人員總***近1100人。
巴黎歌劇院長173米,寬125米,建築總面積11237平方米。劇院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舞臺,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裏有2200個座位。演出大廳的懸掛式分枝吊燈重約八噸。其富麗堂皇的休息大廳堪與凡爾賽宮大鏡廊相媲美,裏面裝潢豪華,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壹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它藝術氛圍十分濃郁,是觀眾休息、社交的理想場所。該廳長54米,寬13米,高18米。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復雜的建築結構,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裏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壹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裏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後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劇)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裏。
英國威斯敏斯特宮
又稱國會大廈(HousesofParliament)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壹,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建築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裏長的走廊。盡管今天的宮殿基本上由19世紀重修而來,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時的許多歷史遺跡,如威斯敏斯特廳(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慶典儀式,如國葬前的陳列等。
位於英國倫敦的中心威斯敏斯特市,它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於以白廳為中心的其他政府建築物。它的西北角的鐘樓就是著名的大本鐘(大本鐘已於2012年6月,更名為“伊麗莎白塔”)。
建築重建時,查爾斯·巴裏爵士的方案運用了垂直哥特風格。該風格曾在15世紀和19世紀哥德復興式建築興起時風行壹時。巴裏雖然在古典建築上見長,但卻得到了哥特風格建築師奧古斯塔斯·普金的協助。在大火中幸免、始建於11世紀的威斯敏斯特廳也被納入了巴裏的設計之中。而普金也對於工作的壹些結果頗感不快,尤其是巴裏在設計上的對稱化布局;他對此有過經典的評述:“先生,全是希臘的,都鐸細節長在了雅典風格上。”
意大利聖母百花聖殿
壹般稱為“主教座堂”,是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主教堂。屬哥德式風格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296年,由建築師阿諾爾福.迪.坎比奧設計,並采用了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著名的圓頂(穹頂)建造,1436年最終完工。大教堂有著十九世紀哥德復興風格的立面,出自建築師埃米利奧.德法布裏斯之手。其外部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爛而和諧。整個教堂建築群位於主座教堂廣場,由主教座堂、聖若望洗禮堂和喬托鐘樓構成,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佛羅倫斯歷史中心(1982年)的壹部分,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紛至踏來,是托斯卡尼地區的旅遊勝地。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之壹,而其圓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磚造穹頂。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斯總教區的主教堂,目前的總主教是GiuseppeBetori。
希臘赫淮斯托斯神廟
赫淮斯托斯神廟是壹座大致保存完好的古希臘神廟,供奉古希臘神話中的火神和匠神赫淮斯托斯,多立克柱式,位於雅典古市集(Agora)的西北側,AgoraiosKolonos山頂。
從7世紀到1834年,它曾是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教堂。1833年2月2日,在慶祝第壹位希臘國王奧托壹世抵達期間,舉行最後壹場彌撒。1834年,奧托壹世下令將其改作博物館,直到1934年,恢復為古老的紀念碑,並進行廣泛的考古研究。
德國新天鵝城堡
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裏,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新天鵝城堡建於1869年,又被稱作白雪公主城堡,因為這座城堡就是迪士尼的眾多城堡的原型(還有灰姑娘城堡和睡美人城堡)(還有聖鬥士裏面的哈迪斯城)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壹。***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壹。新天鵝城堡是德國的象征,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如此眾多的城堡,據說仍有14000個。在眾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爾卑斯山麓的新天鵝城堡。
由於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白雪公主城堡。建於1869年。從奧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車壹路的風景都會讓遐思神往。這猶如人間仙境的地方藏著有關魔法、國王,騎士的古老的民間傳說,還有那無邊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無邊的綠野上漫步著成群的牛羊,積雪終年的阿爾卑斯山和無盡寬闊的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