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稿》記載:“鹹豐元年,後選入宮,封為夷貴人。四年,封。六年,同治生,入妾。七年,入貴妃易。十壹年,文宗崩,穆宗即位,又孝貞皇後而為太後”。
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慈禧以開放的速度成為女性中的鳳凰,而這僅僅是她贏得權力巔峰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慈禧以其過人的政治手段,將大清帝國玩弄於股掌之間。
心有政變:慈禧太後步入了清朝的政治中心。都說時勢造英雄。慈禧雖然不是英雄,但作為壹個女性,她絕對可以在沒有時代帶來的機遇下走進清朝的政治舞臺,而這個機遇是清朝“內憂外患”的局面帶來的。
整個鹹豐年間,在11年的短暫時間裏,發生了壹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將鹹豐帝趕到熱河,以逃避國難。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為了使清朝的政治制度有效運轉,身體已經很差的鹹豐帝在去世前做了三個決定:
1.愛新覺羅·載淳,皇帝的長子,年僅六歲(慈禧的兒子,後來的同治皇帝)。
2.載垣、鄭親王端化、肅順、都督景壽和其他四位軍部大臣(尹牧、匡遠、杜漢、焦有英)受命主持政局,史稱“顧銘八大臣”。
3.玉璽給了慈安皇後,玉璽給了同窗太子(實際掌管她的生母伊皇後和慈禧皇後)。顧銘部長做出的所有政府決定都需要蓋上這兩枚玉璽才能生效。
也就是說,根據鹹豐帝的三份遺囑,鹹豐帝死後,清政府不會出現權力真空期,而是三足鼎立的權力制衡局面。
在這種形勢下,慈禧的影響力其實是最小的。按身份來說,慈禧在此之前是受寵的,但她只是個貴妃。慈安雖然沒有留下太子,但她是皇後。根據權力,鹹豐帝死後,朝鮮的權力實際上由“顧銘八大臣”控制。慈禧的籌碼只有六歲即位的小同治皇帝。
即便如此,慈禧也可以憑借這些籌碼立足。當然,慈禧如果只是追求這個,就不會有後來侵朝野的地位。
鹹豐帝死後,慈禧有了聽政、控朝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剛萌芽就被“顧銘八大臣”扼殺了。也就是說,慈禧壹個人是不可能扳倒顧銘八大臣的,所以她必須找壹個“夥伴”,而現在確實有兩個夥伴可以幫助慈禧:
1.慈安皇後,不喜歡肅順和其他大臣委托孤兒獨裁。
2.被朝中大臣排斥的恭親王?。
1861八月,慈禧在討好慈安後,秘密邀請遠在北京的恭親王處理外事。進熱河宮,敲始皇帝自貢。哎?入宮後,他壹方面在掌握大權的八大臣面前擺出壹副圓滑的姿態,另壹方面又和慈禧商量北京政變的事情。
29日,慈禧太後行宮,鹹豐帝靈柩及隨駕官員回京,慈禧用慈安召見恭親王。第二天,以新皇帝的名義,有人提議宣布肅順和其他大臣的罪行:
1.誤判形勢,導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毀。
2.蒙蔽聖家,唆使鹹豐帝出逃,棄都。
3.專權,改聖旨,阻撓兩宮太後聽政。
因為作為慈禧心腹的酒精郡王奕譞被授予了步軍統帥的職位,而步軍統帥掌握著保衛首都的軍事實權,當罪名公布的時候,八大臣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肅順被斬首;段華和載垣被判死刑;所有其他人都被解雇並受到懲罰。
八大臣被削,同治回京登基後,慈禧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聽政局,在這場政變中起了主導作用。被封為議事王,享有掌管軍部的權利。
至此,大清之局由三足鼎立變為兩宮皇太後與議事王對立的政治局面。慈禧也因此正式進入清朝政治舞臺的中心。
排斥異己:前面我們提到,慈禧通過心有政變成功進入清朝的政治權力中心,清朝的政治結構由三足鼎立變為兩派。但這種格局並沒有持續多久,究其原因,與慈禧強烈的權力欲和政治野心有關。對於心有政變的政治成果,慈禧想據為己有,而不是與他人分享。現在,確實有兩個尖刺插在這個果實上。慈禧要想據為己有,必須先拔掉這些尖刺:
①第壹根:錢璐。
慈安在政治手腕上遠不如慈禧,這從心有政變的過程就可以知道。另外,更重要的是錢璐沒有慈禧那樣的權力欲和政治野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不能對慈禧的權力之路構成威脅。
首先,慈禧和慈安雖然同為* * *,但在地位上都高於作為鹹豐帝第二任皇後的慈禧貴妃,所以在名分上是不同的。
而易呢?她想通過慈安的特殊地位來壓制慈禧的專制傲慢。慈安雖無野心,但也求自保,所以願意親近遊戲?來制衡慈禧。這種制衡不是靜態的,而是有實際行動的。
比如同治八年,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出京時被巡撫丁寶楨抓住。消息傳到朝鮮,慈禧想保護她,慈安卻采取了相反的態度:“下決心懲罰她”,最後安德海被殺。這可以說是慈安和易?集中營對慈禧的誘惑。
而且鹹豐帝生前給慈安留下遺囑,讓慈安對慈禧有所提防。如果慈禧做了壞事,慈安可以拿出遺囑懲罰慈禧。這份遺詔幾乎成了慈禧的印章,使得慈禧不敢胡作非為。
但可惜的是,慈安這個唯壹能在身份和地位上打慈禧的人,卻在光緒七年無緣無故暴斃。雖然正史中沒有記載慈安的詳細死因,但結合後來光緒之死,大致可以斷定與慈禧有很大聯系。
總之,不管慈安怎麽死,她的離去都為慈禧專權掃清了道路。
(2)第二根:恭親王?
恭親王的刺可以說是壹根硬刺,也是最難拔的刺。首先,從身份上看,他是鹹豐的同父異母兄弟。同時,他也是當初競選皇位的最佳人選。即使他最終沒能繼承大壹統,道光帝賜予的“恭親王”頭銜也足以讓他在朝鮮積累強大的政治資本。
而且,遊戲?我絕不是壹個普通人,從他後來領導洋務運動,與列強打交道,就能看出他卓越的政治能力和眼光。在心有政變幫助慈禧鏟除了八個關心生活的大臣後,易?當然,他得到了相應的報酬:比如,他被封為議事王,掌管軍事部門。
在這種背景下,遊戲?幾乎獨攬大權,成為清朝的權力中心。當然這也是慈禧不願意看到的,因為伊伊?如果任其發展,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很可能會被同治皇帝取代。退壹步說,就算遊戲?考慮到大局,他沒有動謀反的念頭,但他也有可能成為清朝第二個多爾袞。這是權力欲極強的慈禧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在同治四年,翰林院編輯部編輯日常發言時,以“徇私枉法、驕橫跋扈、貪墨無度”四大罪狀彈劾恭親王?當時慈禧抓住這個機會,以同治的名義擬出詔書,宣布解除恭親王的許多重要職位,並將這些職位分別授予其他王公大臣。
當然,以恭親王積累的政治資本,慈禧不可能僅僅為了彈劾就把它搞垮。沒過多久,在朝中大臣的要求下,易?又用了壹次,但是失去了審議之王的稱號。
既然壹次不能徹底根除恭親王,慈禧需要等待第二次機會,第二次機會在不久的將來如約而至。
光緒十年,法國入侵越南。作為宗主國的清朝,其軍隊被法軍趕回清朝。不僅如此,法軍還把戰火燒到了清朝邊境,中法戰爭壹觸即發。慈禧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公務舉報她的個人利益,以無能、因循守舊之名徹底罷黜了易。所有的職權,同時改組軍事部門,稱為“沈嘉壹書”。
至此,插在慈禧政治果實上的第二根刺被拔掉了。隨著錢璐和遊戲的突然死亡?慈禧太後的倒臺把朝鮮的權力據為己有。
1898年政變:慈禧超越皇權登上權力巔峰慈禧的兩大宿敵:慈安和易?隨著她的離開和垮臺,慈禧真正成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但由於傳統儒家思想的禁錮和國內外困境的影響,慈禧始終不敢像武則天那樣挺身而出,獨自稱帝。隨著光緒皇帝的成長,內外都發出了讓政治回歸光緒皇帝的聲音。
那麽,慈禧的權位之路就到此為止了嗎?顯然不是,非但沒有停止,反而步入了權力的巔峰。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後,國內學者和資產階級掀起了壹股變法自強的浪潮。慈禧沒有阻止這股浪潮,不是因為她有多開明,而是因為她明白清朝的存在是她威權的基礎。
於是,經慈禧批準,以光緒皇帝、康有為為首的改良派正式發起了變法運動。
對於這場運動,與其說是政治改革運動,不如說是權力鬥爭運動。兩個主角分別是始終不願意放權的慈禧和希望恢復權力的光緒。
以慈禧為例,變法後不久,慈禧力勸光緒皇帝頒布三大詔令:
1.罷免翁同龢皇帝軍機大臣兼大學士協辦。
2.官員的任命和等級的升降都需要慈禧太後過問。
3.授予直隸總督的職位,榮祿,慈禧的心腹大臣,掌管軍政。
顯然,這三個詔書的頒布,反映了慈禧壹直不願意放權的事實。光緒皇帝也明白這壹點。只要慈禧手握大權,他就無法實現再造清朝的野心。於是,光緒皇帝把主要矛盾從變法轉向奪權。
當然,說到奪權,無論是政治手腕還是政治資本,光緒皇帝都不是慈禧的對手。
在光緒皇帝的運作下,這場奪權運動引發了又壹次政變,史稱“戊戌政變”。政變的結果顯而易見。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光緒皇帝下獄,慈禧甚至有過廢除光緒皇位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受到外部勢力的幹擾,未能達成。
但無論如何,它預示著慈禧淩駕於皇權之上,傲然屹立於大慶權力之巔。
結論:慈禧作為壹個女人,從宮女到貴妃,從貴妃到皇太後,再以皇太後的身份掌控清朝。慈禧的政權不是壹夜之間奪取的,而是通過沖破重重困難的過程奪取的。這壹歷程歷時47年,是慈禧壹生的寫照,也是晚清歷史的反映。
參考資料:
清史草稿
中國通史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