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從小好學上進,善於獨立思考。在他10歲的時候,端午節的時候,家鄉舉行了龍舟賽。所有觀看比賽的人都站在文德橋上。因為人太多,橋塌了,壓死淹死了很多人。這件不幸的事沈重地壓在茅以升的心頭。他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後,壹定要造壹座最堅固的橋。從此,茅以升每當看到壹座橋,不管是石橋還是木橋,總是從橋面到橋柱看個夠。茅以升上學後,從書本上看到有關橋的文章和段落,於是抄在筆記本上。當他看到關於這座橋的圖片時,他把它們剪下來並粘貼上去。時間長了,他積累了好幾本厚厚的筆記本。
高中畢業後,茅以升考上了唐山工業學院土木工程系。唐山路礦1916畢業後,以第壹名的成績保送美國,成為壹名研究生。他在九月份去了康奈爾大學。誰知學校的報名處主任得意地說:“中國唐山沒聽說過這個學校,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報名。”。經過考試,茅以升成績優異,於是報考了橋梁專業的研究生。此後,唐山路礦學校的畢業生被保送至康奈爾大學讀研究生,特許不再通過考試。茅以升於1917獲得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於1919獲得美國加裏·李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橋梁力學的二次應力”,在當時是世界壹流的,所以獲得了嘉裏吉理工學院頒發的科研金質獎章。1919 12、24歲的茅以升毅然回國,成為交大唐山學院的教授。茅以升說:“回顧我的學習生活,這14年的努力就像是在建橋,為我的人生築起了堅實的橋墩。”茅以升回國後,先後擔任唐山工業學院教授、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業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工學院校長兼教授、江蘇水利局局長、交通部中國橋梁總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1933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主任,主持修建了我國第壹座兼具公路和鐵路功能的現代化橋梁——“錢塘江大橋”。他用“射水法”、“沈箱法”、“浮運法”解決橋梁建設中的技術難題。從此,茅以升的足跡遍布全國,他的名字也隨著新建的大橋留在了全國各地。經過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終於建成了現代錢塘江大橋。
從1955到1957,茅以升是武漢長江大橋技術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接受了修建中國第壹座跨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於1957年9月25日竣工,比計劃提前兩年。1957 10 6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通車儀式。這座橋是茅以升設計的,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寬18米;下層為鐵路橋,橋寬18m。主橋長度為1155.5米,加上兩端的公路引橋,總長為1670.4米。大橋連接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成為貫穿中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將武漢三鎮連成壹體,保證了中國南北鐵路和公路網的壹體化。
65438年至0958年在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指出:“需要茅以升簽字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對黨的工作極其負責。他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做了全面的審核和核算,最後簽了字。
茅以升壹生學橋、築橋、寫橋。在中外報刊上發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代橋梁技術史》、《中國橋梁——從古至今》(日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著有《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作品選》(壹、二)、《茅以升作品集》。
自1954起,先後當選為第壹屆至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7 10月,光榮加入中國* * *產黨。他為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89 165438+10月12死亡。
中國石拱橋創作論(茅以升)
《中國的石拱橋》壹文是1962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壹篇短文,後來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沿用至今。
這幾年,很多中學老師都寫信或者拜訪我,反映課堂教學的壹些情況。教育工作者葉滄岑教授也四次找我咨詢這門課的備課問題。我給出的壹些答案轉載於與漢語教學相關的出版物。現在的語文教材收錄了各方面的文章,知識面極其廣闊。從我接觸的中青年老師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每壹篇範文的研究都是認真細致的。我被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了。最近鄭州教學通訊編輯部的同誌打算出壹本書《作家談中學語文課文》,要我談談創作過程。我配不上作家的稱號,但由於上述情況,借此機會回憶壹下寫這篇文章時的構思活動,如果有助於廣大語文教師所要求的教學效果,是有益的。
首先,這篇文章是關於中國的石拱橋。石拱橋是中國傳統橋梁的三大基本類型之壹。石拱橋體系多樣。本文所寫的兩座橋是百萬座石拱橋中的傑出代表作品。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全國。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們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世界上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迄今為止,大量的古橋保存完好,可以說是歷代建橋人精湛技藝的歷史見證,也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壹座古橋,經得起自然災害和戰爭的考驗,千百年來沒有斷過。它不僅作為紀念碑被保存下來,而且還保持了其固有的功能,堪稱奇跡。當然也要歸功於歷代的辛苦修繕,而這種修繕活動往往是來自民間對橋梁的喜愛和保護。這種社會風尚,在中國橋梁史上,有很多故事,值得壹說。中國被認為是壹個有許多橋梁的古老國家。這種歷史概念和數量概念,以及相當直觀的印象,都是了解中國石拱橋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如果把這些鮮活的史實去掉,不僅內涵空洞,壹兩個孤立體又能告訴我們什麽呢?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壹旦出現,發展迅速。即使在1880年現代鐵路公路橋梁工程技術傳入中國後,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並通過現代工程理論與新型建築材料的結合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介紹的這兩座橋在趙州橋已經延續了1400年,盧溝橋在洶湧的永定河上屹立了近700年。兩座都雄偉堅實,至今仍保持原有風格,可供重型車輛通行,在國內外石橋中實屬罕見。趙州橋的敞肩創作比西方早了七個世紀,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說明設計和建造是科學的。另壹個例子是趙州橋的淺基礎和短橋臺。許多現代工程師都驚嘆不已,因為它歷經多次地震和洪水而幸存,這絕非偶然。張湯·賈珍在《石橋》的序言中說:“這是奇怪的,人們不知道為什麽。”這個評價,幾乎和20世紀的工程學者不約而同,技術高超,在這裏可見壹斑。在大量史實中總結出古代石拱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的技術成就,這是國內外橋梁和任何建築追求的壹致目標。6世紀初,中國能工巧匠發揮聰明才智,大膽創新,取得的輝煌成就值得驕傲。
再次,跨水搭橋,意境之美,雕刻裝飾之美,風格多樣,也是體現中國審美標準的民族傳統。無論建築大小,技術都要提高,就像畫畫壹樣,不能有失敗。自從石窟造像盛行以來,古代石匠就有了壹套高超的技藝和壹定的藝術設計水平。趙州橋的欄桿和盧溝橋的石獅都以其藝術珍品而聞名,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上的可取傳統,並對現代石拱橋的裝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已經取得了壹些成就,在今天仍然有發展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它是壹份珍貴的遺產,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傑出的才能。我們壹定會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