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是因為他的目的是安身立命?元秋養素,常處也是此人情常欲而不見。”文章開篇就指出,文人之所以喜歡山水,是因為這是壹個他們永遠賓至如歸、快樂、舒適、親近的地方,人們向往自然。這是人之常情,自然天性,精神寄托。在太平盛世,讀書人不需要像動亂時期那樣躲在山裏,他們有濟世安邦的遠大誌向。
?士大夫們面臨著要麽住在寺廟裏,要麽隱居山林的困境。山河的出現正好解決了兩者的矛盾。“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它實現了“坐窮泉不辦酒席”的目的,實現了“煙霞相伴,如夢如幻”的願望,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自然風光。妳不能真的在山川中遨遊,而是在山水畫中遨遊,也就是恍惚地徜徉,可以讓妳的精神倚在山川的丘陵和山谷上,這和在真實的山川中遨遊的樂趣是壹樣的。這就實現了山水畫的藝術功能。
?2.畫家的主觀素養。“壹個場景的每壹幅畫,無論大小,都要精。不精則勤,不精則無止境。”要求繪畫活動必須集中精神,否則精神就會分散;畫家的精神與繪畫活動是壹致的,否則不能很好地反映畫家的意誌;並以莊重嚴肅的態度作畫,以恭敬勤奮的精神作畫,這樣概念才能深化,畫出的景物才能有整體感。否則以上四點會積累慣性,字跡優柔寡斷,從而失去分解的規律,淡而形象不清爽失去瀟灑的規律,粗枝大葉失去體裁的規律,淡泊忽略風格的規律,失去緩慢的規律。這些都是畫家最大的缺點。
所以郭的“每壹次心血來潮,必是“憂悶忘壹切”,“落筆之日,必有窗明幾凈,焚香,用玲瓏墨洗手,洗硯。”以及“人要心胸寬廣,自在。”妳必須讓自己的心情放松,天馬行空,才能成為壹個真正的畫家。比如“莊子說畫史可解,真是畫家之法”。就這樣,淳樸、正直、愛善、善解人意之心油然而生,人哭人笑的情境,物側臥的狀態,都列在胸中,自覺地流露在筆端。只有當畫家的心態是自由的,他才能放松,不受外物的阻礙,畫家才能與繪畫融為壹體,畫出物體的情態,表達思想。
3.“三距離法”。郭在《林誌》中認為“山在三裏之外,自山腳下起,謂之崇高。從正面看山的背面是深遠的。從近山望遠山叫平原。崇高色明,深遠色黯,深遠色名黯。崇高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深遠之意融而縹緲。其人物三裏之外,清高者明,遠者細分,遠者淡。清楚的不算短,細分的不算長,稀釋的不算大。此三遠也。”在這段話中,郭明確提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中三種不同的透視原則和空間處理的重要法則:“高”、“深”、“平”。作為繪畫構圖和透視的概念,“三距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視覺意義:仰視、俯視和仰視。不同的視覺形式讓人感覺完全不同。因為真實自然的“空間”概念已被“遠”所取代,空間是物理的,林畫家用“遠”將物理空間概念詩化。郭根據不同的視角將這種觀察總結為“三距”,實現了立體空間的全方位拓展,具有空間拓展感。
“三距”理論超越了個人局限,獲得了宏大而深遠的景象,使中國山水畫能夠在尺度之間匯聚浩瀚的山川,而這正是西方山水畫所做不到的,他們只限於從壹個角度作畫。中國山水畫通過這種對自然山川的觀察,旨在把握自然山川的特點和變化規律。“三距法”是中國山水畫畫家觀察和表現的壹種獨特的傳統方法,是郭總結出來的壹種透視方法,是創造意境的壹種手段,是壹種獨特的意境。
郭在長期實踐經驗和借鑒前人繪畫經驗的基礎上,對前代山水畫理論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它強調畫家的審美自然觀,認為畫家應選取動人的景物進行加工提煉,產生理想的情趣和意境,其中他的“三距”取景法是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他主張山水畫家要註重品格素質的培養,要有認真的創作態度。他對山水畫創作的邏輯技巧、山水畫的欣賞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闡述。
總之,郭的《林誌》是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他的許多山水畫理論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對現代仍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