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也是閩南文化南音中的重要樂器。南音拍板由五塊板組成。木板由李木制成,長約26厘米。中間三塊板是平的,外面兩塊板略長略厚。壹邊是平的,另壹邊切成半圓。上端用繩子綁在壹起。玩的時候兩只手拿著拍子,左手三個,右手兩個,互相碰撞發音。拍板分為鼓板、書板、落板三種;鼓板多用於器樂合奏,書板和掛板多用於說唱藝術。
拍板可用紫檀木、紅木、紫檀木或其他硬木制作,木材必須幹燥無開裂、腐朽。板無固定音高,發音短,聲音紮實洪亮,穿透力強。如果是木紋雕刻旋轉的,發音會更清脆明亮。
根據適用範圍,拍板壹般分為鼓板、書板和落板。
鼓板:因常與鼓板並用而得名。它由三塊木板組成,每塊木板長27厘米,上寬5.9厘米,下寬6.7厘米,厚0.8 ~ 0.9厘米。中板略厚,兩邊平。蓋板和底板略薄,中間有壹邊是脊狀。蓋板和中板的平面在兩端用絲線纏繞並連成壹體。敲的時候左手握住底板,這樣會碰到前兩塊板來發音。底板中間凸起,板下部形似人的上唇,故名“板唇”,是發音高低、寬窄、平淡的關鍵。鼓板常用於京劇、昆曲、越劇等地方戲,以及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福建南音、樊氏鑼鼓、陜西八套等器樂合奏的伴奏。它是主要的節奏樂器之壹,經常隨著音樂的節拍演奏。
書板:有兩種尺寸,長18(大)和14(小)cm,上寬3.4 cm,下寬4 cm,厚0.7 cm。
落板:又稱“簡單板”或“簡單子”。它由兩根長方形的棍子組成。它長27厘米,寬2.2厘米。木板頂部凸起呈拱形,最厚處為2厘米。演奏時左手持棒,相互碰撞發音。流行於河南地區,是河南墜子的重要打擊樂器,由演員自己演唱。書板和掛件是專門為曲藝說唱伴奏,起到敲打的作用。檀香制品,五件串在壹起。
器樂扮演樂隊指揮的角色。在古代,這種坐在樂隊中間指揮節拍的人被稱為“樂正”。壹個樂手必須數“遼”,按“拍”(“遼拍”是南關計算節奏的方式),在每個拍子位置拍出自己的聲音;如果音樂唱完了,歌手就會拍手坐起來。音樂開始時,表演者在第壹拍後站立和坐下。音樂結束時,演奏者也必須起立。這個時候,如果有下壹個歌手,他壹定要過來帶著節拍,音樂馬上會演奏下壹首歌。傳拍板時要莊重典雅,行禮如儀。這就是南關的傳統倫理,充分展現了中國的禮樂之風。
演奏時,左右手分別握外兩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兩板,拍板放在胸前,互相擊打發音。無固定音高,聲音清脆短促,穿透力強。用在福建南音器樂合奏和梨園戲伴奏中,常按音樂節拍演奏,是壹種強弱變化不大的節奏樂器。演奏滿族查拉齊時,左右手持大板互擊,或左手持大板右手持小板,小板擊大板發音,用於合奏或歌舞伴奏。?
北京中國美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有很多套拍板。其中有壹對清代的三重拍板,是用紅木頭做的。三塊板的厚度略有不同,蓋板最薄,板的中間是脊狀,板的上端是弧形,下端是平齊的。另壹對滿清六聯鐵錘,上端弧形,下端平齊,六塊板為壹對。還有壹對南音五蓮拍板,荔枝木的。在這些藏品中,清代的三聯木拍板和南音五蓮拍板已被收入《中國樂器圖說》大型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