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振葉求根,訪蘭求源。

振葉求根,訪蘭求源。

?精品課競賽的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個人感覺談起來很難,尤其是談新的想法,更難。原因有二。第壹,雖然傳統文化這個名詞我們很熟悉,但是我們的國學基礎很薄,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碎片化、壹知半解的層面,學生沒有國學基礎。導致老師很難講出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學生也沒有接受傳統文化的信息儲備基礎。師生很難出* * *歌,也沒有* *歌。二是看我們的教材《文化生活》。教材很有思想,很有主見,但可讀性不強。老實說,這本教科書的魅力遠不及的《永武俠小說》。要打動人心,啟發人的思想,激發人的情感,羅列教條式的結論,遠遠達不到育人的目的。我們這次出去參賽,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做壹些勇敢的改變嘗試,講講傳統文化,講講中國文化的味道,真正做到“振葉尋根,探源”,從而追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

傳統文化傳承這門課程的結構並不難。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什麽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作用?我們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學生可以理解這些內容,但難點在於如何實現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而不是僅僅寫下幾個斷斷續續的結論。過於註重結論而忽視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感受,尤其是興趣的培養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教材講了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傳統習俗的傳承、傳統文學藝術、傳統建築、傳統思想。從傳統文化的表現出發,結合生活實際,選取典型案例,與學生壹起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為什麽需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從而共同尋找正確的對待方法。

從表現(即現象)入手,親近自己的傳統文化,了解為什麽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礎,學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提高與傳統文化對話的能力。傳統文化的四點表現,不需要平均發力。考慮到課時的限制,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內容。比如我們可以把傳統習俗的具體分析作為這節課的切入點。原因很明顯:傳統習俗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並不陌生,貼近學生的生活,老師和學生有相同的話題。當然,也有難點需要處理:要深入挖掘所列舉的傳統習俗實例,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要了解生活中傳統習俗的變遷,總結傳統文化相對穩定的特點;要分析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總結傳統文化作用的雙重性,自然過渡到“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知識點。以傳統習俗為切入點,好處是對師生國學基礎的要求不高,壞處是無法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為了讓課堂充滿傳統文化,展現優秀傳統文化(葉嘉瑩論阮籍詩)的“感覺的力量”,降低處理的難度,以傳統觀念為切入點太難了,這就需要老師們學習思想史。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傳統文藝中的傳統文學作為出發點。傳統文學和語文教材也有涉及,學生也有壹些接觸,老師可以和學生壹起探索。中國文學有兩大傳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各有淵源和傳承。作為現實主義的源頭,我們讀《詩經》,作為浪漫主義的源頭,我們讀《離騷》。但中國文學有著相同的追求,那就是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自強不息,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感。這是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以此為榮,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當然,傳統文化也有糟粕,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要分析為什麽是糟粕,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扼殺思想進步。結合傳統文化的典型事例,把傳統文化的兩重性說清楚,就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第三個問題: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要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就是繼承和發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在這個盒子裏,教材只提到了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讓我們明確兩點。第壹,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我們還可以問這個地方的學生:精華和糟粕容易判斷嗎?如何提高判斷力和欣賞力?期望能引起學生的反思,在學生心中種下熱愛學習國學的種子。第二,判斷精華和糟粕的標準是傳統文化是否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也要告訴學生,這個標準是科學的,但不能滑向“功利”標準。優秀的文化還具有滋養人的靈魂的功能。

我們所有老師各抒己見,交換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達成* * *認識:優質課要穩,講課內容要到位。優質課程要有新意,教師要有自己的想法,努力達到“想不到,想不到”的效果。想得高,想得準,用壹種新的、恰到好處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也知道操作起來會比理論上討論起來更困難,但畢竟已經向好的方向邁出了勇敢的壹步。

?路是走出來的,我們堅信我們在余幹壹中,壹片“敢於創造奇跡”的熱土。壹起愛,壹起奮鬥,不斷前進!

  • 上一篇:手工制作過程寫作作文
  • 下一篇:摩托車常用姿勢標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