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剛從加州回來的時候,國內優質可靠的搖滾健身房相對較少。隊員大多是中國第壹批玩攀巖的“老人”,也有壹些體育院校培養的攀巖者。普通感興趣的玩家明顯感覺少了。當然,有些大城市因為資源條件更好,對攀巖的接受度更高,比其他大部分城市好很多。
或許是因為東京奧運會首次將攀巖列入奧運會項目,這幾年更受關註,而中國的攀巖場館數量和質量都在提升,也吸引了更多人嘗試這項運動。
對於很多國內朋友來說,第壹次了解攀巖運動可能是從美國著名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拍攝的紀錄片《徒手攀巖》(原名:自由Solo)中。主角是壹個叫Alex Honnold的大神巖友。
他爬上了這座叫做埃爾卡皮坦的巖壁:
就算沒來過,Mac電腦用戶也壹定很熟悉。這是之前El Capitan OS桌面的背景。下圖是他的攀登路線:
這部電影對攀巖運動的推廣功不可沒,但也讓很多不懂攀巖的人產生了更大的誤解,認為攀巖運動很極端,很危險。對於攀巖,國內很多人最初給的評價是簡單粗暴的“外國人很少”。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正如片名所告訴妳的,本片所展現的運動項目叫做自由單人(我覺得翻譯成“自由單人”或“徒手單人”更準確,有利於分類的理解)。自由單飛攀巖確實很危險,但只是攀巖的壹個分支,壹個極限分支。其實大部分登山者都不會嘗試,因為真的太危險了。
攀巖其實有很多種。從宏觀上來看,從攀巖運動的發展階段來看,它經歷了傳統攀巖階段,然後從其中分離出了運動攀巖。
傳統攀巖和運動攀巖
傳統攀巖(或簡稱Trad)和運動攀巖其實大體相似,兩者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解:運動攀巖是從壹些傳統攀巖中抽象出來的壹種運動形式。
傳統攀巖有兩種:壹種是輔助攀巖(也叫器械攀巖),壹種是自由攀巖(也可以翻譯成徒手攀巖,這也是為什麽作者認為自由單人不應該翻譯成徒手攀巖而應該翻譯成徒手攀巖)。兩者的區別在於攀爬是否有器械/外力輔助。自由/徒手攀爬沒有外力輔助,但不代表沒有保護。只有所謂的Solo才可以不受保護。順便說壹句,並不是所有包含solo這個詞的攀巖形式都是沒有保護的。
本文重點介紹了自由攀登的三種主要形式:壹種是引導攀登,另壹種是頂繩攀登,另壹種是抱石攀登。這三種自由攀巖是受保護的,在傳統攀巖和運動攀巖中也有。可能關註本屆東京奧運會攀巖比賽或者近年來其他壹些攀巖項目的讀者都知道,攀巖比賽有三個項目:速度、難度和抱石。這裏的“難度”其實是“先鋒”(其實妳註意到“難度”比賽的英文名,就會發現其實是“領先”)。我想之所以叫“難度”,可能是當初為了區別於“速度”攀巖而產生的壹個名稱。我覺得直接叫它“先鋒”更合適更直觀。“極速”攀巖是從運動攀巖衍生出來的獨特項目。傳統攀巖沒有這壹類,因為它從不強調攀巖速度。本質上,“速度”攀登或頂繩攀登(用自動保護器代替真人保護)只是從競賽的角度講速度。
運動攀巖與傳統攀巖相比,攀巖邏輯基本相同,區別主要體現在錨的設置上:由於運動攀巖使用的錨是預先固定在巖壁(人工或天然巖壁)上的,因此省略了傳統攀巖中設置錨的相關環節。傳統攀巖和運動攀巖區別不大,因為不需要設置錨點。當然還有壹個區別,就是傳統攀巖活動只在室外天然巖壁上進行,而運動攀巖既可以在天然巖壁上進行,也可以在室內/室外人工巖壁上進行(運動攀巖的抱石都是在室內,巖點也是人工巖點)。
螺栓(螺栓)
關於攀巖的形式,妳可能聽說過壹些其他類型的攀巖,比如多點攀巖,繩索攀巖等等。,本文不再贅述。
上述“先鋒”、“頂繩”、“抱石”三種形式是核心,也是最常見的。
先鋒&頂繩
“先鋒”和“頂繩”都在攀爬高高的巖壁,這與“抱石”只攀爬相對較低的巨石形成鮮明對比。對於“先鋒”和“頂繩”兩種攀巖類型,攀巖者將系上安全帶,然後使用專門用於攀巖的攀巖繩。繩子的壹端系在安全帶上,另壹端由保護裝置固定。
頂端是攀登者的終點;下面是保護者。
有各種類型的保護裝置,例如:
各種類型的保護裝置
但先鋒和頂繩最大的區別在於用繩的方式和邏輯不同。以上直接對比:
左邊是頂繩;右邊是先鋒。註意,圖中的頂“頂”只是壹個標誌,更像是運動攀巖的“頂”。傳統攀巖的頂峰不是這樣。
對於頂繩攀登,是指人們可以通過壹些方法提前到達巖壁頂部,比如從壹條小路徒步,然後在頂部做錨點和掌握點。我們有時統稱它為保護站或“頂部”。傳統的登頂方式比運動攀巖麻煩,但也更接近自然,主要是利用新鮮粗壯的樹根、大而穩的巖石等。,這涉及到很多細節,比如安全。
傳統攀巖頂點保護站示意圖
在樹根處做壹個錨點。
在石頭上做壹個定位點
屋頂完成後,通過主節點上的登山扣將攀登繩沿巖壁放下,徒步到巖壁底部或從繩索上擊退自己。主節點上的這個環鎖(至少會有兩個環鎖用於安全備份)相當於固定在頂點的壹個天車。
各種類型的登山扣。
用頂繩攀爬時,保護者會控制繩子的另壹端,並在攀爬過程中不時收緊。所以攀巖者從手上摔下來,基本上只會摔很短的壹段距離,大約等於繩子的松弛長度加上繩子的動態拉伸,所以從摔傷的角度來說是完全無害的。
對於先鋒攀巖,我們可以這樣想:在某些情況下,人無法或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到達巖壁頂部,只能從巖壁下方攀爬到達巖壁頂部。為了登山者的安全,這個過程也需要保護,但是因為沒有“頂點”保護站,所以需要領隊登山者每短爬壹段就做壹個錨點作為臨時保護站,然後將繩子穿過掛在臨時保護站上的Quickdraw。
在先鋒攀登的過程中,如果攀登者在將繩索放入下壹個臨時保護站的快速掛鉤之前墜落,可能會墜落更大的距離,大致等於攀登者墜落位置到最後壹個臨時保護站距離的兩倍,加上沒有拉緊的繩索長度,再加上繩索的動態延伸距離;同時,根據落點與最後壹個保護站的位置關系,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擺動;這種摔法在國內攀巖圈被稱為Fall,實際上是英文直譯的摔法。因為頂繩狀態(頂繩攀登或攀登先鋒時攀登者腰部低於最高繩的臨時保護站)不存在真正的墜落,所以不做特殊描述。如上所述,只是繩子的松脫距離加上繩子的動態延伸。
撞擊和墜落示意圖
墜落要刺激得多,同時也增強了危險性,尤其是在攀爬者從地面開始攀爬,將繩索掛入第二個快速鉤之前,會有觸地的危險,輔以抱石保護。但是對重本身的保護和頂繩保護是不壹樣的,這裏就不說了。
其他具體操作細節這裏就不多說了,比如傳統攀巖中使用的凸輪、螺母等各種不同特點的錨定裝置的使用,以及快速掛鉤的使用。
快速繪圖
高山速畫(或簡稱高山)
巖石機械塞(凸輪)
巖石楔(螺母)
傳統登山者攜帶的部分裝備
我們只是主要從傳統攀巖的角度來介紹,比較全面。其實以上壹般適用於運動攀巖,只是運動攀巖省略了錨定和封頂的過程,或者確切的說,這些工作是由定線員來完成的,他們需要提前設置保護點(比如將吊件固定在巖壁上),使用更持久穩定的裝置和方法。
忽略環境本身的因素,頂繩和抱石、運動/傳統攀巖的攀巖體驗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現在的巖石博物館會使用壹種叫做Auto Belay的裝置作為頂繩保護,解放了真正的保護者,但是攀爬體驗就不壹樣了,因為壹旦攀爬者墜落,他會慢慢落地,而不是像真正的保護者壹樣停在空中,休息壹會兒再繼續攀爬。至於先鋒,只能用真正的保護者,傳統和運動攀巖是壹致的。而在運動攀巖中,先鋒攀巖者只需將快掛掛掛入掛片,再將繩索掛入快掛即可完成當前保護點的操作(甚至在壹些室內巖石館,快掛已經掛好,只需將繩索掛入即可),省去了在巖壁上尋找合適地點放置安全點、放置錨定設備的過程,體驗還是很不壹樣的。但是對於攀爬動作本身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自動保護(自動保護)
其實傳統攀巖和運動攀巖更多的是壹個“觀念”問題,側重點不同。傳統攀巖更註重戶外自然環境下的攀巖過程,除了攀巖之外,還更註重各種繩結的運用和錨點的設置。但運動攀巖本身是從傳統攀巖的發展中分離出來的,它更註重攀巖本身,即攀巖動作、攀巖技巧等等。
寶石
抱石沒有繩索等設備保護,所以攀爬高度不高,以保證攀爬者無危險墜落。保護方式也不同於其他攀爬。Spot的目的不是讓攀登者遠離地面(墜落沖擊),而是讓攀登者在墜落時身體盡可能與地面垂直,避免攀登者墜落造成背部和頭部受傷。此外,在抱石活動中,靠近登山者的地面會放置厚墊進行緩沖,室內抱石館會整體在巖壁下布置厚墊。同時,攀巖者也需要掌握正確的墜落技巧,避免受傷。
對於戶外攀巖,從環境上還是有壹些細分的,比如比較刺激的深水單人,顧名思義就是巖壁下有比較深的水。墜落後,攀登者會落入水中以避免撞到地面。壹般會有隊友在附近劃著皮劃艇,隨時準備“救援”,防止溺水的危險。
附言(同postscript);警官(police sergeant)
本著嚴格負責的態度,必須說明,即使是受保護的攀巖,依然存在危險。比如保護站的設置,繩結的使用是否安全合理,掛繩和保護的動作是否規範安全等等。
還有壹個不容忽視的危險,比如齒輪故障,比如金屬疲勞導致的環鎖斷裂,但這個事情和攀爬行為本身關系不大(當然也要註意設備的正確使用和基本維護)。是另壹個層面的問題,有點類似於開車時因為爆胎導致汽車失控危險的邏輯。攀巖中的這個問題,包括跳傘等其他壹些運動,基本上都是通過冗余的邏輯來進行壹定程度的補償。當然,設備本身可靠的質量是安全的主要前提。
這篇文章只是對攀巖運動做了粗淺的介紹。其實文中提到的所有環節都需要更詳細的掌握。在真正嘗試攀巖之前,壹定要做足功課,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壹些基本的安全訓練。只有這樣,妳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攀巖的安全。
那麽,攀巖真的很危險嗎?我相信妳有自己的答案。
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