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預先確定需要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價。
根據不同的標準,課堂教學評價形式有多種類型。比如根據評價主體評價形式的不同,有針對課堂教學參與者以外的評價者的量表,比如上面的例子,也有針對課堂教學參與者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方法的設計與運用
因為尺度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尺度,所以尺度評價法的核心是評價尺度的制定。評價尺度的核心在於評價標準的制定。
規模評估方法設計的壹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通過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出發點,不同的評價目標,評價體系的框架和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備,那麽評價體系的重點就會放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那麽評價體系中的互動就會受到更多的關註。評價的目的實際上反映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將教學活動引入某壹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壹些新的思維和理念。
例如,北京市教材編輯室制定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首先要關註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反映課堂教學情況,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反映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改進和提高。這裏明確了評價的目的是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情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反映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核心將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
2.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的構建。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實踐依據。這些標準和系統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根據對課堂教學各要素的分析,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並在此基礎上進壹步細分。這個系統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例如,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定了《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根據不固定的問題建立標準,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得當、緊密聯系實際、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態度友好自然、教師素質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種評價體系雖然是基於評價中的壹些核心或關鍵問題,但實際上還是可以從某個角度分解融合成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要素,即與第壹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不同教學評價標準所認可或重視的課堂教學要素不同。實際上,在第壹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並不能完全囊括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較少涉及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這些教學要素的缺失,並不是它們不重要,而是出於評價目的,它們不是評價的重點。
(3)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求,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註學生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學生的行為,強調要能積極參與學習,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能有多向的師生交流,有自己的收獲和體驗。這種標準根據活動對象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明確劃分為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具備的壹些行為。
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註意以下問題。
(1)構建評價體系的主要途徑是將課堂教學區域劃分為不同的要素,不同的評價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課堂教學可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類型。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壹個評價標準,就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前面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壹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尤其是課堂教學前、中、後的預備性測試(無論是課堂教學前對學生知識技能準備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中形成認知、情感等相應教學目標時對學生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後主要通過作業和考試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定量評價。我們這裏所說的效果評價,主要是壹種定性的評價方法,即評價者或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反思,得出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側重於以下問題:學生是否掌握了老師所教的內容?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有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何?什麽是學習內容的移動性?
(4)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上述評價角度有壹定程度的重疊。比如課堂教學評價的因素涉及師生互動和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行為的標準也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本質上反映了壹定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下,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比如有人把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體驗目標,所以不同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是不壹樣的。基層的評價行為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結構為中心。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壹些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3.制定評估指標的操作說明
評價指標體系通常顯得比較籠統和抽象,所以對於壹些不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師來說,還是有壹定程度的模糊性,所以需要制定專門的評價指標操作指導書,來規定評價中相應指標的操作要點。讓我們以北京市教材編輯室制定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參與與交流狀態”為例,來說明如何制定作業指導書。(北京教材編輯室:《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1世紀——課堂教學評價方案(試行)》,內部資料。)
參與交流狀態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就不可能開發學生的潛能。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營造適合學生參與交流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還要為學生參與交流提供適當、豐富、有趣的活動和機會,同時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參與交流。具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觀察。
A.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是互相尊重,理解,平等的嗎?
主要觀察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在各種交往活動中是否互相尊重。尊重是壹切活動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實現平等,才能讓學生有安全感,才不會讓壹部分學生被冷落,被嘲諷,被嘲笑。
B.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是否對學習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註意力是否集中在學習活動的內容上,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是否感到興奮和快樂,再看學生是否有進壹步學習的欲望。壹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法,往往會讓壹部分同學在完成正式的活動內容後還想繼續。
C.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能否保持多向、豐富、適當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能在活動中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能否保持多向、豐富、適當的信息交流,主要取決於課堂上是否有適合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氛圍,是否有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各種感覺器官的活動、活動和方法,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表達個人意見和展示才華。
D.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嗎?
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壹般統計和主動性,可以了解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好適當記錄幾個人的情況,以便最後綜合判斷。
E.學生有主動合作意識嗎?
學生能否積極配合,主要表現在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傾聽和理解他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他人合作,並* * *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F.壹些學生還能參加教學活動嗎?
在這裏,壹些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或方法告訴和幫助他人他們所學到的東西,並結合教學和學習的角色,這表明學生在參與交流活動方面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深度。可以適當記錄表現出這種行為的學生的數量和頻率。
(1)操作說明的內容。從上面的操作說明可以看出,操作說明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壹是對評價指標的說明,即這個評價指標是什麽,為什麽需要,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二是每個具體指標的觀察內容,實際上是對達到指標的狀態的描述,這種描述通常用行為指標來表示。除了相應的行為,我們還可以對具體觀察時需要獲取的內容做壹些規定和建議。
(2)註意事項。作業指導書是對評價指標的細化,其目的是讓評價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評價指標的含義以及評價指標應該描述什麽樣的狀態。因此,在制定評價指標的解釋時,應盡可能清楚地表明評價指標的相應含義和具體反應行為,這類似於對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給出壹個可操作的定義。因此,制定作業指導書的關鍵是明確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及其對應的行為指標;在給出相應的行為指標時,要註意不要太瑣碎,不宜構造壹個太大太全面的東西。只要讓評價者知道應該觀察哪些方面來判斷這個評價指標的高低,最好不要再細化成三個甚至四個指標。
4.制定評估計劃
評價計劃是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計劃。在制定評價計劃時,應考慮以下問題:評價的具體目的是什麽;評價的對象是誰;誰是評價者;評估的主要步驟是什麽?應該采用什麽樣的評價方法;評估結果將在哪裏使用。
通常壹個完整的評估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的目的,也就是為什麽要制定這個評價方案,壹般是簡單的描述價值和應用。
(2)評價原則,即整個評價方案的制定、指標的構建、評價的實施、結果的解釋和應用應遵循的壹些原則。在壹些評價方案中,沒有直接提到評價原則,但提到了相應的評價思路或理念。從某種角度來說,評價的理念、思路、原則都是相似的,尤其是它們之間。評價原則是評價目的的重要保證。因此,評價原則不應過於虛無縹緲,而應根據具體目的提出壹些相應的指導原則,如堅持發展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3)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前我們已經詳細闡述過,這裏不再贅述。
(4)作業指導書是對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應用和評價範圍的說明,是對評價指標適用於哪些行為和情形的判斷的具體解釋和說明,是對評價指標特征的說明。
(5)評價表使用說明主要需要說明應用評價表的方法、步驟和程序,也可能包括提醒實施評價表應註意的壹些問題。此外,通常還包括對評價表評價結果的說明或對等級的判斷和運用。
實施
實施規模評價法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估前。評價者應仔細閱讀評價方案表,熟悉評價點的特點,必要時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評價者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操作要點的理解直接關系到評價的有效性。因此,在評價之前,必須確保評價者掌握並熟悉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以及相應的評價要點和行為。對於不熟悉方案的,可以通過教學視頻測評的方式對測評員進行培訓。
(2)正在評估中。評價人員應根據評價要點做好講課記錄。在課堂教學的評價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學過程組織起來的評價指標外,評價指標的判斷和評價往往需要跨越課堂教學的幾個階段,甚至是整個課堂教學的說明。所以在評價過程中往往需要根據評價要點做相應的講義。聽課筆記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從課堂教學的介紹入手,以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為重點,隨時記錄自己相應的感受。需要註意的是,課堂筆記不是課堂教學的記錄,沒有必要把課堂教學的壹切都記錄下來;同時要熟悉整個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能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時分析評價指標的實際情況。
(3)經過評估。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對課堂教學做出等級評價,更重要的是促進課堂教學。因此,在評定等級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相應意見,並與任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討論,從而對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法主要由評價者和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通常可以將教師在課堂上的自我評價與評價者的評價結合起來,再根據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情況做出相應的等級評價。在評價中,最好寫簡短有針對性的評語。
6.整理分析評估信息,撰寫評估報告
尺度評價的方法不是簡單的填寫評價尺度。相反,評價等級的判斷需要綜合教學各方面的信息,而這個過程就是指評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即評價者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和綜合,在此基礎上得出評價結果,並最終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論。
評價結論是針對評價對象的進壹步發展提出的解決存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結論應包括被評價教師進壹步改進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評價結論中的意見和建議應盡可能具體和有針對性。
二,課內評價方法
課堂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得有關教師教學行為、過程、特點和所表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的第壹手資料,從而有效地評價課堂教學並據此提出建設性建議,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壹種方法。
(壹)課內評價法的作用
1.課堂評價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課堂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最重要的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正朝著專業化、系統化、規模化、量化和質化的方向發展,但由於其自身的特點,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已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壹。課內評價法主要有兩個特點:壹是評價者往往是課堂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或管理者,他們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們的評價意見往往是中肯的、具體的、建設性的;其次,與量表法相比,課內評價法自由度更大,易於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課堂評價是了解教學改革趨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雖然上課的性質、類型、方式多種多樣,如競技交流課、研究型示範課、預約型講座課等,但這些課往往能展現教師教學的最佳水平和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思想、新策略、新信息的匯聚點,尤其是對於那些精心準備的講座課。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中積累的,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在課堂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不僅有各自關註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中* * *討論* * *研究的氛圍非常適合教師的成長。教師通過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可以獲得提高教學能力、促進自身發展的有效信息。
(二)課內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課堂講課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對課堂授課的評價應該建立在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上。講真話是體現評價者責任的問題,也是給評價者學習的機會。決不能敷衍了事。要防止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授課老師沒有信心,聽課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也要防止課堂講課評價中的表面現象。即使有課評也不能出現,但礙於情面,課評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見怪。”要打破班級評價中的虛假評論,只贊歌曲,不贊缺點,打破只有三五個人發言,評論只有兩面,評價冷漠的局面。
2.零距離原則
這就要求課內評價方式要為聽課和評價營造壹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作為傾聽者,評價者要特別註意評價對象的恐懼和緊張,要讓評價對象意識到這是壹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課內授課和課後信息反饋也要建立在雙方積極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
3.針對性原則
課評不應該面面俱到。對壹個班級的評價,要整體分析評價,但絕不是無所謂輕重緩急,而是需要有所側重。要根據上課的目的和課型,結合學科的特點,突出重點。點評教練員的主要目標,問題要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既充分肯定特色,又大膽提出改進意見。
4.激勵原則
激勵原則是指課堂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激勵指導者,而不是壹味地挑毛病。是讓指導老師聽完評價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和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教書的料。在具體操作中,要充分肯定教練的優點和優勢,給他壹個解釋和辯解自己缺點的機會。同時可以給出明確的怎麽做的信息,不能隨便破。
(三)課內評價方法的設計與應用
1.課前充分準備
隨堂評價要收集和了解與被評價班級相關的材料和信息。有條件的可以考慮召開預備會,向被評價者介紹評價的目的和內容,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為評價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
具體來說,上課前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1)熟悉教學目標,全面掌握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要有針對性,它來源於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和把握,要明確這門課的三維目標;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悉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2)了解被評價課程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之前,要充分了解這門課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可以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根據所教的內容在自己的頭腦中設計出課堂教學的初步方案,用粗線條勾勒出大致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壹個參考體系,也就是評課者自己應該如何去上這門課?此外,還應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以便在課堂和課後討論中做出相應的評價;同時,了解教學設計也可以使講課和評價有針對性。壹般來說,對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應給予充分尊重,不能隨意更改。
(3)確定上課方式。在課內課堂評價中,評價者可以選擇成為旁觀者和參與者,而這兩種角色決定了會有兩種不同的聽課方式,有經驗的評價者往往交替使用這兩種方式。當評價者在課堂上講課時,評價者往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裏,融入班級群體但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觀察整個課堂教學;開展小組活動時,評價者可以在教室內走動,觀察小組活動或參加小組活動,必要時為小組提供幫助。
根據講課的目的(講座課、研討課、指導課、檢查課),確定重點,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水平進行評價、指導,提出不同的要求。壹般來說,講課的重點會集中在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和薄弱環節。上課聽課前確定聽課重點,會使上課聽課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通過課後討論提高評價對象的教學能力,從而促進評價對象未來的發展。
2.上課認真觀察,詳細記錄。
聽課是壹項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評價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同時,評價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要在課堂上全神貫註,全身心地投入。
(1)仔細觀察。因為課堂教學的成功不僅僅在於老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學生學了多少。所以上課要從單純聽老師“講”轉變為同時看學生“學”,做到聽和看結合。所以,某種程度上,上課也是看課。
妳在聽什麽?首先,聽老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仔細思考評價對象是否切中要害,重點是否突出,細節是否恰當;其次,聽評價對象講得是否清楚,學生是否能聽懂,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明了;三是聽取評價對象的提問,教學啟發是否恰當;第四,傾聽學生的討論,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恰當,是否有創意;第五,學生課後反饋。
妳在看什麽?首先是看評價對象的精神是否飽滿,教學態度是否自然友好,板書是否合理,教具是否熟練,教法選擇是否得當,學法指導是否正確,實驗的安排和操作是否合理,課堂教學中各種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也就是看評價對象的主導作用是如何發揮的。其次,看學生:觀察整個課堂氣氛,學生是否靜坐,死記硬背,是否情緒飽滿,精神飽滿;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否活躍,思維是否活躍;看各類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和老師的情緒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看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怎麽樣。
(2)詳細記錄。聽力記錄是重要的教材,是教學指導和評價的依據,應該全面、具體、詳細。它可以包括情境創設、教師指導、師生雙邊活動、教學方法選擇、學習方法應用、練習設計、教學反饋、課堂亮點和錯誤等。,還可以包括聽眾的意見和建議。
壹般來說,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課堂教學記錄;第二,課堂教學點評。通常情況下,講稿的左邊是記錄,右邊是評論。
在課堂教學記錄中,首先是教學的基本信息,包括時間、科目、課時、評價對象、課時等。其次是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三是板書內容;四是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第五是學生活動;第六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記錄有三種方式:壹種是簡要記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細記錄,詳細記錄所有的教學步驟;第三種是記錄,就是把老師從開始講課到下課的所有情況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價是評價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劣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並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材處理和教學思路與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教室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應用;基本教學技能;教學思路等。課堂點評往往是聽課過程中的及時點評,並不是聽課後的回顧性點評。
壹份好的聽課記錄要兼顧記錄和講評,尤其是做好課堂講評往往比記錄更重要。
(3)認真分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