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評價是壹種面向未來的評價,是壹種基於目標、重視過程、及時反饋、促進發展的形成性評價。它提倡在壹個寬松的環境中用動態和發展的觀點對教師進行持續的評價。因此,發展性評價關註教師的背景和基礎,關註教師的日常行為和進步,關註發展過程,通過評價促進教師對工作的反思。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師評價機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由於教師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和評價的功能,壹個完善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在評價教師時,我們認為三個部分不可忽視:教師自身素質;教育教學過程;教育教學績效。(壹)教師素質的評價壹般包括師德和業務能力兩個方面。師德修養是指政治、勞動、教育、協作的態度和進取精神。專業能力是教師所承擔的工作性質和組織管理教育教學的實際水平所反映出來的能力。壹般包括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德育能力、自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制定教師素質評價標準或指標體系時,必須廣泛征求教師意見。因為不被廣大教師認可,評價失去了群眾基礎。禁止原封不動地照搬其他學校的評價標準或制度,不僅是因為學校和地區的差異決定了評價的差異,還因為評價本身就是壹個思想動員和統壹認識的過程,不能僅僅作為壹項行政任務來完成。(2)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質量是通過工作過程產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有利於調動教師搞好每壹個環節。本次評價主要考察教師的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課外輔導、成績考核等教學環節是否符合指標要求。因為我們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學生,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感受最深,所以評價主體應該是學生。在評價方式上,以學生評價、教師互評、評委綜合評價相結合為宜。學生評價的方式是“問卷調查”或“填空意見表”,約束和限制較少。但由於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並不完全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如備課活動,也很少掌握教師教育工作的原則、方法和標準。可以從自身學習是否順利,師生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待教師的教育工作。評價前要做好學生思想動員工作,說明評價的目的和意義,要求學生對評價有正確的態度,提出明確的要求。評委要全面“調整”和糾正學生評價中的錯誤,即學生評價占50%,教師互評占30%,評委評價占20%。這種評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3)教育教學績效的評價教師和教育教學的質量最終要通過其工作績效來體現,工作績效是指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社會價值。教師工作績效的評價應從三個方面考慮。1.教師的實際工作量,包括課時量、作業批改、課外輔導等。有社交活動的老師也要算在工作量裏。在不考慮工作量的情況下比較工作表現是不公平的。以百分制取本次考核的30%為宜。2.教學效果。效果是指所教學生的素質水平,其近端表現為“壹點三率”(平均分、提高率、優生率、通過率),其遠端表現為學生畢業後對社會的適應和成功。學校壹般只考核近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考核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基礎、班級規模、教師工作量、學生作業等相對平等的條件下。總的來說,要以不增加師生工作量為前提。有的學校辦快班慢班,這種考核沒有可比性。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要比較的,只是采取同級、同科、同年級的班級之間相互比較、縱向比較的方法。當然,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考核也不應該過分強調。只要提高和下降的差距不是太大,老師註重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都是正常的。因為學生的成績受很多因素影響。要改變考試成績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唯壹標準的方式,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教師工作成就。包括學生的進步,老師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成績、升學率、在各種競賽中的獲獎情況以及往屆學生進入高等教育或就業後的情況來衡量。“前”的考核很難,但也是教師後期工作特點的體現,是素質教育應該體現的東西。只有結合教師自己發表的文章、在學術會議上獲得的獎項和教改實驗成果,才能反映教師工作成就的全貌。二、教師發展性評價的手段和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建立促進教師不斷進步的評價體系。我們認為應該重視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體,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讓教師多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1)自我評價。教師每月定期反思,每學期自評壹次,不斷改進提高。評價的內容分為教學和質量。教學包括教學設計、學生管理和學生評價。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質、參與、反思和規劃。這幾個方面從優缺點來分析,從而相輔相成,不斷完善自己。(2)同行評議。每次教研活動或課改例會後,由參加活動的教師和領導隨機對教師的出勤和工作情況進行評價。學期結束時,教研組(年級組)積累評價結果,作為考察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據。(3)學生評價。每學期進行兩次問卷調查,對班上的老師進行評價。內容可分為“工作作風、工作態度、教學水平、對待學生、作業布置、作業批改、學生指導”,評價分為“優、良、中”三個等級。(4)父母評價。每學期問卷調查壹次,了解家長對教師工作的看法;召開座談會,調查家長對教師工作的滿意度;開放家長日,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教學工作;設立家長意見箱,征求家長意見,參與班級管理。(5)學校評價。學校對教師的綜合評價可以分為思想品德、知識水平、業務能力等。思想品德課應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知識水平包括知識面廣,能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掌握新課程標準,掌握專業學科的知識體系。專業能力包括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和批改、課外輔導、教育科研能力、上課和專業學習。(6)檔案袋評價。建立教師成長記錄袋。教師會把反映教育教學成長過程的信息,包括優秀教案設計、精彩教學記錄、教學案例與論文、教學反思、與學生對話、各種獎項等放入檔案袋,定期展示,便於教師與自己縱向橫向對比,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三、評價工作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1)在統計學中,定性的質量測量相對較難,這就要求在調查中註意方法和手段,力求細致、合理、公正,使評價結果具有真實性。有些項目要用有效比較法進行模糊量化,可以先打分,再統計才相對準確。(二)在評價體系中,要解決“有工作沒工作”的現象,就要在實際操作中謹慎靈活地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從壹開始的定量統計為主渠道,逐漸加強質量評價,逐漸轉移到以質量為主導實現定性評價。使評價過程形成壹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運行過程。(3)評價應重點關註教育活動中是否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否體現了素質教育要求,是否有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以促進教師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同時要註意三個方面:既要有成績,也要有取得成績的過程;既檢查平均率又檢查合格率、優良率和改善率;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都要兼顧,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實踐,我們註重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將定量和定性評價融為壹體,使目標更加明確,操作更加便捷。我們將評價結果與考核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和調節功能。(4)切忌重形式輕實質。教師評價的本質是激勵教師,促進學校管理,評價優劣,進行盡職考核,從而形成競爭機制,提高教育質量。有些學校管理者沒有意識到或者忽略了這個本質,怕麻煩,或者評價簡單化、主觀化。而且上級要求這項工作必須每年進行,所以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我們在形式上辦理手續,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填表,收集信息,做出判斷,公布結論。因此,評估工作是和諧的。妳好,我好,大家好,缺點找不到。形式宏大,目的未達到(5)切忌只註重短期效果,忽視長遠發展。教書育人不同於其他工作,是壹項長期的、慢節奏的工作。壹個人的知識體系的形成,觀點和信念的確立,智力能力的發展都是極其復雜的,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所以對教師的評價不能只從幾個學期的教學成果和效果,以及壹時的工作和表現來進行。很多學校不考慮教師工作的特點來評價教師。如果短期效果上不去,考慮做工作調整。這不僅給這些老師施加了很大的心理負荷,也助長了其他老師不擇手段的抓成績。尤其是壹些新教師,在受到如此沈重的打擊後,他們進壹步發揮潛力的機會可能會消失。總之,發展性評價要以人為本,適應教師的發展,順應科學管理的趨勢。也是貫徹全教會精神,實施創新教育,走學校自身發展之路的需要。這項工作的開展可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改善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會的關系,進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上一篇:店鋪探索:郭德綱的郭家菜是什麽?下一篇:新常態下國企改革有哪些亮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