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曲調可分為七種:鑼(C)、上(D)、角(E)、變(F)、征(G)、羽(A)、變(B)。變號相當於現代西方音樂的F調,帶有悲傷的音調。羽音相當於現代西方音樂中的壹個鍵,比改變音高更能表達憤怒或高漲的情緒。比如《戰國策》。《燕策》:“高見禮攻樓,荊軻和鳴。對於反叛的聲音,學者們無不落淚。他走在前面唱道:‘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慷慨羽音後,士子皆驚,發冠。”壹個宮女的語氣。通常相當於今天第壹次點名時的do音。“公”是五音之主、五音之王,統領所有的音。《國語·周瑜下》雲:“夫公,聲之主,首而羽。”《禮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宋·張延《五音詞源》也說:“宮屬土,君尊...宮中也,居中,唱石為四聲之綱。”宮調(style)也是很多曲子(style)的“主”和“君”,也就是就其今天所謂的“調高”而言。《隋書樂誌》說:“每宮應有五音”。"因鄭舊譯,牛弘邀五音五律為宮:《雅樂》每宮只有壹音,《迎空》奏五音,謂之"五音";所謂“宮”與“君”相連。有壹種由宮音為主音和結音組成的調(型)名。唐端節《樂府雜記·別樂知五音輪二十八調》雲:“第壹調為官調,第六調為仙祿宮,第七調為湟中宮。”張炎的詞源也說:“十二弦各有五音,表現的是宮調...(所有):黃鐘公(調式)、黃(調式)、黃鐘角(調式)、黃鐘變(變調)、黃鐘正(調式)、黃(調式)
商業的五個基調之壹。通常相當於今天第壹首曲子中的re音。“上”是五音中的第二級,排在“公”之後。古人認為“商屬金,是臣之象”,“臣以和為貴”。有上聲為主音和結音組成的調(型)名。比如《樂府雜記》裏的“入聲商七調”,不要學唐代段安傑的五音二十八調。
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這首曲子中的糜音。“叫”是五音中的第三級,排在“上”之後。古人認為“角屬木,人如”。有壹個調(型)名,由角音和結音組成。比如唐代段安傑《樂府雜記:不要樂知五音輪二十八調》中的“上聲七調”。在古曲(體)中,有壹些以圓號調為調的曲子,或者有壹些以閏宮為角的曲子。
標記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這首曲子中的sol音。“正”是五音中的第四級,僅次於“叫”。古人認為“征為火,而似物。”有壹種調(型)名,由基於符號的音和結音組成。
羽毛的五種顏色之壹。通常相當於這首曲子中的la音。“羽”是五音的第五級,排在“征”之後。古人認為“羽屬水,為物之象”。有壹個由羽音和結音組成的調(型)名。比如《樂府雜記》裏的“平聲羽七聲”,不要學唐代段安傑的五音二十八聲。
古音階“兩變”之壹。喇叭和標誌之間的音樂聲音。《史記·荊軻列傳》說:“高見禮攻樓,荊軻唱歌,眾士皆泣為謀反之聲。”宋人也稱之為閏簽。在十二律中,通常是指在特征音下統壹的音(相當於# FA);還有壹種聲音是角音統壹的(即清角,相當於法),《隋書樂記》引用鄭毅、的話說“今'樂青'的皇中宮(都)以(鐘祿)為異體字標”。有以變調為主音、結音的調(型)名。據《隋書樂記》記載,蘇葵說:“每宮(都)應有五音(式),不知如何變宮,將二音(式)征為七音(式)。”鄭毅回答說:“周有七律...如果今天不以‘兩變’為調,那就是冬夏缺音,四點鐘毫無準備。所以每宮(都)必有七調(式)。”每個人都遵循它。宋·張延《詞源八十四調》第十二宮(全)下有七調(式),列出了“變奏”的“調式”。
邊貢古音階“兩變”之壹。羽音和宮音之間的樂音。宋代有人稱之為“閏宮”。在十二律中,有壹種聲音比宮音(相當於四)更均勻。比如《後漢書》裏說“黃鐘為宮...鐘應改為宮”;也有更均勻的音調(相當於bsi)。如《晉書》中說“清角(音階)調以為宮,而...太簇是變化的宮殿”。有以宮變音為主音為終音的調(型)名。
2.中國古代的旋律是什麽?
希望對妳有幫助,梅洛迪。
古有五音七調。這個“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音階。五音為宮商角羽。再加上宮位和標誌的變化,就構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個音階相比:
宮商角變征羽變宮
1 2 3 4 5 6 7
七個音調中,任何壹個都是主導的(即主音,在音樂的主旋律中占據核心地位),構成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情和表達功能,所以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壹行出發時,“高見禮擊樓,荊軻和鳴,眾士為征變之聲而泣”,“征變之聲”為征變之音,蒼涼悲壯,適宜哀歌。下面,有“回歸羽音慷慨”,“羽音”就是羽模式。這個模式又高又刺激,所以聽了之後“諸子皆怒,十指加冕”。
古代有六種節奏,古樂只有十二音,包括六陽節奏,如黃鐘、顏屋,六陰節奏,如魯大。這十二種節奏不僅有特定的名稱,而且有固定的音高。例如,黃鐘相當於今天西方音樂的C調,顏屋相當於A調。
古代也有八音,是對樂器的總稱,包括八類,如金(鈴等。)、石頭(編鐘等。)、絲綢(豎琴等。),以及竹子(煙鬥、笛子等。).每個類別包括幾個樂器,如“石鐘山的故事”,它在水面上發出響亮的聲音,聽起來像鐘鼓。“不準開槍”就是不準開槍鐘,因為這個鐘符合不準開槍定律;宋鐘是壹種編鐘,常用於歌唱伴奏,所以稱為“宋鐘”。
中國的民族樂器是中國音樂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品種眾多、曲目豐富的趨勢,大致可以分為合奏和獨奏兩大類。合奏樂器多為鑼鼓、嗩吶、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子、笙、簫等。獨奏樂器通常是古琴、琵琶、二胡、板胡、長笛和箏。
3.中國古代五音歌,請大家趕緊把五音歌全部看完。
用五音唱歌時,有的人唱歌跑調,經常跑調,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這七個音階,唱歌就成了壹種完全沒有優美旋律的“誦經”或“吶喊”。
歌廳裏的人都有這種折磨的經歷,大家都笑這個說唱歌手沒有藝術天賦,是“五音不全”。明明是“七聲”卻叫“五音”。發生了什麽事?這是關於“五音”的概念。
中國是文明古國,音樂發展歷史悠久,但古代音樂是五聲音階的,與西方不同。如果對比西方音樂的七個音階,中國古代音樂的“五聲音階”相當於do、re、mi、sol、la,省略了半音上升的“fa”、“ti”。
當然,中國古代音樂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和西方音樂壹樣,西方音樂在唐代用的是“和、斯、乙、遲、公”。在更古老的時代,它使用“宮,商,角,鄭(讀zhǐ)和余”。所以,如果我們稍微註意壹下,正宗的中國古典音樂是沒有“法”和“體”兩個音階的。
比如現在仍不時聽到的江南小調《茉莉花》,就是古曲之壹。如果是點名唱法,只有“多、來、米、索、拉”,根本沒有“法”、“疏”音;著名的古歌,比如嶽飛寫的《滿江紅》。對了,如果發現名為《中國古樂》的樂歌有“法”和“蕭”的音階,要麽是冒名頂替,要麽是被現代人改造了。
五音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本音階,所以有“五音不全”這個成語。
4.音樂中的旋律
我們把每個音在樂音系統中的絕對準確高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稱為音律。在音樂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方不僅有很多種音階,而且用純律的體系來劃分音程。純定律是指兩個聲音的聲波振動比例越簡單,兩個聲音聽起來就越和諧,反之亦然。這也是人耳的自然特性,所以早期所謂的和諧音程中聲波振動的比例大致如下:
完整度1:1完整八度1:2
完成五度,2:3,完成四度,3:4
大三分之四五,小三分之五六。
大六度3:5,小六度5:8。
綜上所述,最和諧的音程當然是完整的第壹度,其次是完整的第八度,但是第二度和第七度是相當不和諧的音程。震動比壹定很奇怪。雖然純律最符合人耳對美聲的要求,能有非常優美的和聲和音響效果,但實用性不是很強。因為這樣的比例會因為調音而很麻煩,比如C大調的主音是DO,所以我們要以DO為出發點,根據比例來確定其他音的音高,但是如果切換到G大調,所有音的音高都會有細微的變化。在巴洛克時代之前,因為音樂形式簡單,所以很少有調制,但是隨著音樂形式越來越復雜,純粹的法律就變成了壹個相當麻煩的體系。隨著音樂的發展,純律的缺點表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十二平均律應運而生。
答:十二平均律:
把壹個純八度音(比如C1-C2)分成十二等份——半音。這個定律叫做“十二平均律”。
b:十二平均律最大的好處:
無論怎麽移調,怎麽調音,都能得到同等的音樂效果。但這是相對的,因為十二平均律把壹個八度分成12等份,所以每個半音之間的振動比是壹個無限小數,所以無論彈哪個* * *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和諧的音樂效果,但十二平均律的影響相當小,相比之下還是很不錯的音程體系。MIDI之所以目前無法替代真人的演奏效果,是因為音樂家會用自己的耳朵來判斷音程和聲的程度,這通常接近於純規律,但目前在電腦上還做不到更好。根本原因是區間定義體系存在根本差異,但差異並不太大。但是技術進步正在改變這種狀況,越來越多的自然音樂可以通過電腦演奏獲得。其實是純律的壹部分,規定五聲音階的頻率比為2:3,其他音程都是由幾個五聲音階產生的。五聲音階(記譜法中1 2 3 5 6)的音調是根據五聲音階相律確定的,順序是宮→征→商→羽→角。實踐表明,按照五聲音階律的音高彈奏的旋律是最美的,弦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聲音階律調音的樂器。
5.中國古曲的魅力
中醫認為,五音即角、征、宮、商、羽,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與五臟、五情相連。如宮曲,悠揚恬靜,敦厚莊嚴,如“土”般寬厚堅定,能入脾;尚調式音樂,高亢、悲壯、雄壯,具有“金”的特點,能入肺;角式音樂朝氣蓬勃,有“木”的特點,能入肝;需求調音樂,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具有“火”的特點,受歡迎;羽化式的音樂,悲涼悲涼,蒼涼柔和,如行雲流水,具有“水”的特性,能入腎。中醫的“五音治未病”,就是根據音樂五調式的特點和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以調和情誌,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維持氣的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變調的代表音樂,如高建禮去秦前的荊軻之歌,風格悲壯蒼涼。
改變宮廷模式的音樂比較少見,暫時缺乏。
6.什麽是melody ~
我們可以把聲音分為三類:發音、樂音和物體音。
沒有聲音,不僅人類無法生存,所有生物也無法生存。人類文化是由人創造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文化成果。
音樂文化也不例外。它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氣質”壹詞的解釋應該是:用數學方法計算物理振動的聲學;用數學方法計算物體振動時聲音的頻率關系;音樂旋律音階中標準高度之間的關系。
在人類沒有語言交流之前,人們為了成群地捕捉壹只大的野生動物,用自己的叫聲或鳴笛來表示自己的地理位置,音調也比較高。這是最古老的旋律。在古代的夏商時期,人類通過各種自娛活動和直覺判斷,創造了許多樂器,如圓號、牛骨笛(只有兩三個音)、蘆管笛等等。
人們在樂器演奏中創造了旋律。這些旋律雖然沒有經過計算,但其可聽性是由人耳直觀判斷的,產生了“1”、“3”、“5”、“6”等相對音高的旋律。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和人們對音樂的認識有限,其旋律並不固定。
那麽妳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初步理清旋律的呢?可以說是在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蘆笛(稱為鈸)出現並普及,人們可以同時吹奏兩根、三根甚至更多長短不壹的笛子。蘆管笛子同時發聲,哪些蘆管相對音高好,哪些不好?
所以優美和諧的蘆管(長短音高不同)留著以後模仿。從此,人們發現笛子越長,聲音越低;短笛管發出高的聲音。
根據今天的音律驗證方法,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對使用協和蘆笛管的音程保留如下:以壹定管長的八度、純四度、純五度音程為標準音;其次,以純四度管長為基礎制作八度、純四度、純五度的協和笛管;然後,基於純五度管長度,制作了八度、純四度和純五度的協和笛管...中國出土的殷墟甲骨文(約公元前1401至公元前165438)中有“和”的記載。“和諧”的前身是蕭聲(十三苗至十七苗)。
可見笙的歷史至少在三千年前。既然有“和聲”這種器樂,就壹定有旋律。
從古至今,笙的旋律調式都是以傳統的四度、五度、八度和音為基礎的。可見,在這壹時期,中國古代的四、五、八度相關的節奏產生了。
這種四度、五度、八度調音法在今天的器樂調音中仍有實際應用意義。請看第四、第五、第八個八度周期的調音方法圖表和旋轉宮殿:沒有聲音就不能產生旋律,聲音來自振動。
當我們用發音體(如琴弦或竹筒)通過外力使其振動時,最早的聲波是基頻音,最容易讓人聽到,然後根據其各部分的振動,許多泛音共同存在。因為三次泛音之後的泛音很弱,人耳不容易分辨。
請看泛音圖:當壹件樂器發出1(Do)音時,實際上存在壹個“規則泛音序列”(在每壹個物體聲音的泛音序列中,都有波腹和波節,只有當波節不發聲時,波腹才會發聲)。中國的五聲音階(公、商、角、正、於)大概建立於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
通過人類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於”的前身是蘆管笛,發展起來的。音樂家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確立了某壹種管為基準,用四度、五度、八度律來調制長短不壹、音高和諧的蘆管笛子,從而產生了“1”。這時,音樂家們發現,蘆管笛子的長度與旋律的比例是9、8、7、6、5。
即長9為公音,上音為公音的8/9 (9:8),角音為(9:7),簽音為(9:6),羽音為(9:5)。從這幾份的比例來看,古人做了壹個計算方法來確認五聲音階中的每壹個音,這是史書記載的中國最早的音律計算方法。
在古代,五聲音階建立後,許多高低不壹的音調被壹個主音連接起來,有了互代的規律,音調就產生了。當時的音樂主要有三種調式:清音調式(羽調式)、平調式(宮調式)、橫調式(尚調式)。
公元前770年左右,《周禮·春節》官方記載樂師“奏六音、六和、五音、八音、六舞以致鬼神……”,禮記?李雲記載:“五音、六律、十二管也是宮”。綜上所述,“五音”是所有古樂的主體,“六音”是由“五音”發展而來的。
即:宮、商、角、簽、羽、變宮“7”在“六律”的基礎上,古人將其發展為“七律”。
發展的方法還是用五度法則。春秋戰國末期,古代樂師充分利用“四五八度旋宮”的方法,進行了壹次重大的法制改革。
“十二定律”產生並被使用。其名稱分別為:黃忠1、#1、太簇2、賈忠2、# 3、鐘路4、#4、#5、易澤#。同時產生和使用了“二十四法”和“純粹法”,產生了“三百余法”。
當時還沒有“簡譜”和“線譜”的發明,所以在決定“音名”時,是由宮廷樂師決定的。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十二溫,但是由於大部分樂器無法演奏十二溫,而且音樂體系太多,作曲家也沒有完善的作曲方法,所以十二溫並沒有在民間廣泛流傳。
經過無數音樂家兩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五度律、純律、十二平均律這三種音樂節奏的運用是比較完善的,也是民間喜聞樂見的。
7.什麽是旋律?
我們把每個音在樂音系統中的絕對準確高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稱為音律。
音律的分類是在長期的音樂實踐發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種類型,主要廣為人知的音律有“純音律”、“五度音律”、“十二平均音律”。其中,“十二平均律”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
在音樂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方不僅有很多種音階,而且用純律的體系來劃分音程。純定律是指兩個聲音的聲波振動比例越簡單,聽起來就越和諧,聽起來就越不和諧。
這也是人耳天生的特性,所以早期所謂的和聲音程的聲波振動比大致如下:完整第壹度1:1: 2完整第五度2:3完整第四度3:4大第三度4:5小第三度5:6大第六度3:5小第六度5:8綜上所述,最和諧的音程當然是完整第壹度。震動比壹定很奇怪。
雖然純律最符合人耳對美聲的要求,能有非常優美的和聲和音響效果,但實用性不是很強。因為這樣的比例會因為調音而很麻煩,比如C大調的主音是DO,所以我們要以DO為出發點,根據比例來確定其他音的音高,但是如果切換到G大調,所有音的音高都會有細微的變化。
在巴洛克時代之前,因為音樂形式簡單,所以很少有調制,但是隨著音樂形式越來越復雜,純粹的法律就變成了壹個相當麻煩的體系。隨著音樂的發展,純律的缺點表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十二平均律應運而生。
答:十二平均律:即壹個八度分為12個相等的音程,每個音程定義為壹個半音,兩個半音為壹個全音。b:十二平均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管怎麽移調,怎麽調音,都能得到相等的音樂效果。
但這是相對的,因為十二平均律把壹個八度分成12等份,所以每個半音之間的振動比是壹個無限小數,所以無論彈哪個* * *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和諧的音樂效果,但十二平均律的影響相當小,相比之下還是很不錯的音程體系。再先進的MIDI也代替不了真人的表演效果。原因是真人演奏時,演奏者會用自己的耳朵來判斷音程和聲的程度,這通常接近於純規律,但在電腦中是做不到的。根本原因是區間定義體系有根本區別,但區別不太大。
半音和全音的十二音平均律的組織中最小的音高距離稱為半音。兩個音之間的距離等於兩個半音的音稱為全音。
八度有十二個半音,也就是六個全音。音高相同但意義和符號不同的音稱為等音。
等音是基於十二平均律,因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等音。其實五聲音階律是純律的壹部分,規定五聲音階的頻率比為2:3,其他音程由幾個五聲音階生成。五聲音階,宮上角正羽(記譜法中1 2 3 5 6),根據五聲音階律定義,順序為宮→征→商→羽→角。
實踐表明,按照五聲音階律的音高彈奏的旋律是最美的,弦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聲音階律調音的樂器。編輯這段音樂的形式特征與人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至於不同旋律對人的影響早已被中國傳統文化所認可。
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壹系列音樂。孔子聽到了美妙的音樂——少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知肉味”!華傳世名曲多為道教音樂。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將音樂與“禮”緊密聯系在壹起,《詩經》中的“風”、“雅”、“頌”很多都是歌詞,當時都是有音樂伴奏的。
中國的封建社會也把音樂上升到了反映天下民意,在細雨中治國的層面。魯的《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都不厭其煩地寫下了同樣類似的關於音樂和治國的“政治格言”:“故治天下之聲,和而平之;亂世之聲怒訴,其政亦善;亡國之聲悲中帶悲,其政治風險也。壹切音樂皆與政治有關,移風易俗者也。”
在中國崛起的今天,古典音樂也面臨著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包容與自主的問題。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探索中,《梁山伯與祝英臺》、《二泉映月》等優秀歌曲實現了中西文化結合的完美配器,在弘揚純正的中華精神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方面,《小河淌水》、《黃河九曲》都進入了高雅的殿堂,成為專家和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在探索樂器的個性和樂隊的完整性方面,梅在《正月》、《打虎上山》和《瀏陽河》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生活與思想的結合上,《黃河大合唱》和《戰臺風》無疑成為了示範作品。《瑤族舞曲》和《火車進苗寨》是感性與知性相結合的成功之作。
在形式和技術的創新和探索上,中國古典樂隊吸收了西方的樂器和表現手法,將西洋音樂、中國和小提琴包括豎琴與中國傳統樂器如箏、簫、笛、阮、琵琶、二胡的結合是成功的。因為這些樂器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中都可以連接高音,在低音領域可以連接多種樂器。
而中國音樂中的嗩吶和西方音樂中的小號由於個性鮮明,包容性不是很強,在兼容組合的探索上也沒有成功的作品。看看能不能把中國嗩吶和鼓、鑼、鈸等打擊樂器結合起來,把西洋的鋼琴、小號、鋼鼓結合起來,創造出壹些中國打擊樂器的新風格。
以及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如笙、古琴,能否在蕭、狄的參與下,結合西方單簧管,創造出壹些中國民族音樂、中國古樂的新風格。力爭最終不依賴音響設備,在眾多觀眾和聽眾面前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