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詩經》的風格、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詩經》的風格、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詩經》的風格、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中,在存在的社會條件下,矗立著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組成的上層建築。”在《詩經》產生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相應地需要壓制其社會成員的個體自由和浪漫幻想。《詩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正是在這種“生活的社會條件”中形成的。而且由於中國特別是中原社會的基本特征長期保持,《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起點,被視為儒家經典,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具體來說,《詩經》的特點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抒情詩是《詩經》的主流。《詩經》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瀟雅》、《國風》中的幾章外,幾乎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度來看,抒情詩的水平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同時代的古希臘荷馬史詩,則完全是敘事性的。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以敘事傳統為主的西方文學的發展方向壹樣,《詩經》也奠定了以抒情傳統為主的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中國以後的詩,多是抒情詩;此外,抒情詩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風格。其次,《詩經》中的詩詞,除了少數,完全反映了現實世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這裏幾乎沒有以幻想超越人類世界的神話世界,沒有神和英雄的特殊形象和經歷(這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壹些關於春耕秋收和男女愛情的悲歡離合。後來,中國的詩歌乃至其他文體都以日常生活和現實為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和人物永遠是文學的中心素材。第三,聯系到上面提到的第二項,《詩經》整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和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於社會上層的雅,還是主要產生於民間的,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與時事政治密切相關,批判統治者的不正當行為和道德敗壞。雖然它的意義主要在於維持壹個合理的‘統治’度,給人們更多寬松可行的條件,但對社會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心社會政治道德,敢於批判統治階級的腐朽現象,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是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正如我們在上壹節用實例分析的那樣,這種批判完全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從根本上起著維護現有秩序穩定的作用,卻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欲望和自由。以《鼠》這首詩為例,它可能是對統治者奢靡生活的批判,也可能是對“禮儀”的漸進破壞。不管作者本意如何,詩歌對這兩種現象都適用。要說《詩經》的這壹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通過曲解得到了強化。

沒有直接反映政治道德問題的詩歌,包括許多愛情詩,在《毛詩序》中都被解讀為政治、道德或“褒”或“貶”的作品。所以《詩經》就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後世詩人繼承《詩經》的特點,關註社會政治道德,也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倡導這壹特征壹方面可以糾正文學過度的遊戲化和唯美化傾向,弘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壹方面,如果過分強調這壹點,必然會阻礙文學的多元化發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第四,《詩經》中的抒情詩在表達個人情感時壹般是克制的,因而顯得平和。好像和項伯批評“謗人”、香老鼠批評沒風度的人壹樣,態度很激烈。但這種例子不僅少之又少,也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捍衛社會原則,是在依靠集體的力量斥責少數“壞人”。比如沒有正確性的雨,十月之交,正月等等。,因為被批判的對象是大多數人,他們已經感到害怕和不安了。至於表達個人的失意,厭戰和來自部隊的思鄉,甚至男女之間的愛情,壹般沒有強烈的悲痛和強烈的喜悅。必然的結果就是《詩經》的抒情多以悲情見長。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更常見於表達情感——悲傷。

克制的感情,尤其是悲傷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喜悅噴湧而出,而是委婉曲折,跌宕起伏。因此,《詩經》的特點是抒情細致,意味深長。這壹特點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後來的詩歌。另外,需要說的是,雖然《詩經》的抒情總體平和,但依然真摯動人,不乏明快、歡快、有趣的作品。後世的儒家說《詩經》所有的作品都是出於政治和道德目的而寫的,但並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作品尤其是情詩的感染力。所以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的道德化傾向和道德化傾向過分嚴重的時候,詩人也會打出《詩經》的權威旗號,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適當的,至少是適度的認可。何敬明的《明月集序》就是壹個例子。湯顯祖寫的《牡丹亭》裏,閨閣的杜麗娘讀了關雎,渴望愛情,又是壹個例子。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色等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點對中國後來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面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單介紹壹下《詩經》的特點。這些方面的影響是不壹樣的。《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字,有時也有從二字到九字的各種句式。但是雜句式的比例很低。只有幾首詩以雜詞為主,如《伐譚》。綜合四句話,可以推斷當時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穩定和簡單的。漢代以後,四言詩斷斷續續地出現,但已不再是壹種重要的詩歌形式。相反,它被廣泛應用於辭賦、頌、贊、頌、諫、題等特殊的詩體中。《詩經》往往采用疊章的形式,即在重復的篇章之間,只有少量的詞義和字面意義的變化,產生唱嘆的效果。這是民謠的壹個特點,可以加強感情的表達。因此,它在《國風》、《瀟雅》等民歌中最常用,但在《雅頌》、《瀟雅》等政治詩中很少出現。壹個典型的例子,比如《周南的蟋蟀》,就是:挑蟋蟀,挑細字。挑鼻涕蟲,有細字。挑選鼻涕蟲,並發表簡短評論。挑鼻涕蟲,用細字抹平。挑選蛞蝓,並談論它們。挑挑揀揀,說短話。整篇文章共三章十二句,只改了六個動詞。既描述了采摘過程,又通過反復的節奏展現了壹種熱鬧的氣氛,似乎有合唱和旋轉的味道。阿清朝男子方雨潤曰:“忽聞田家女子,平原曠野,風與美陽,群歌相答,余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人》)這麽說也是很大的想象空間,但是肩章重疊、句子重復的美感確實很感人。四言詩衰落後,這種形式也被廢棄,只能偶爾見到。在現代歌曲中經常見到。這不能稱之為“影響”,但與古今有關。作為壹首歌謠,為了獲得音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等詞語。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些詞多為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隱晦的感情,描繪清新美好的大自然。比如《詩經》第壹章中的關雎,“關關”(疊詞)描寫水鳥之聲,“婉約”(疊韻)代表仕女之美,“交錯”(雙聲)描寫水草之態,“輾轉反側”(疊韻)描寫因相思而無法入眠的情形。《詩經》中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尤其是每首詩的開頭),強化了作品的意象,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朱在《詩傳》中解釋為“說的實情”。這包括壹般陳述和布局陳述。總的來說,《國風》中,除了《七月》等少數例子,很少有帶排列的語句;《雅》裏大大小小的場景很多,特別史詩。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是大量論述。雖然《詩經》與漢賦仍有諸多聯系,但說其原始因素源於《詩經》也不無道理。《詩經》中的詩歌以興為開端,影響了後世的民歌。

總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從多方面展示了那個時代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階層人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優美。它以清醒的現實,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為中國詩歌開辟了壹條獨特的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活條件,《詩經》缺少了浪漫的幻想和個性自由的放飛精神,但它無愧於人類文明,無愧於我們那個古老時代的驕傲。

  • 上一篇:讀《孔子》有感
  • 下一篇:營銷策劃公司有哪些部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