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對壹些基本概念有了進壹步的認識。這些概念主要包括學習觀、教學觀、教材觀和教師觀。教師建構新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1.學習觀
壹般來說,對學習的理解有兩種,壹種叫行為主義,壹種叫認知主義。行為主義者對學習的看法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在數學教育中,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外部刺激與頭腦中的反應之間的本質聯系。外界刺激是習題和題目。學生的反應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的認知觀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為“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是壹個學習觀的問題,也是幾十年來對學習觀的不同理解。然而,最近出現了壹種新的學習觀,即建構主義學習觀。這種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在建構主義的語言中,學習是學習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課文是課堂上的教材,有時它不僅指教材,還指更廣泛的對象。學習者主要指課堂上的學生。學生與課本的互動是課堂學習的過程。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理解相互作用。所謂互動,就是教材對學生有影響,學生也對教材有影響。這個怎麽理解?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如果壹本教科書沒有被閱讀,它就是死的,沒有生命的。學生讀課本,是學生賦予了課本生命力,激活了課本。那麽學生如何激活課本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用原有的經驗來解釋教科書的內容,建立壹種新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建構。建設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壹個循序漸進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逐漸改變。建構主義學習觀對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和基礎性作用。
2.教學理念
教學是壹個相當基本的概念。老師教學生,但“教什麽”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清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教學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在這裏,我想介紹壹下新課改理念下教學理念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做了相當詳細的表述,我將其概括為:“師生互動,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是師生圍繞課文的互動。因此,教學中有兩種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在這兩種互動中,師生共同發展。這種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的角色做出相應的改變。
3.教材觀
目前正在建設新的教材,但教材是什麽,有什麽作用,還在討論中。以前認為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教材是“聖經”,老師按教材教是絕對正確的。課程標準中提到,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縮影,而不是教學的“聖經”,沒有必要跟著教材走。此外,教師有責任量身定制課程,使教材符合學生的情況。新教材觀強調因材施教,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教材。
4.教師的觀點
說到老師,我們總會想到“敬業”。《紅燭頌》用紅燭比喻老師是不恰當的。首先,這個比喻沒有看到教師是同時發展的,教師貢獻越多,發展越快,奉獻的經歷也是發展的經歷。付出和回報總是結合在壹起的,但這個比喻沒能看到這壹點。這次課改提出教師要和新課程壹起成長,新課程的推進必將造就壹批名師。讓教師與新課程壹起成長,是教師的新理念。此外,如何看待教師的角色、發展和作用也要註意。現在的重點是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這是否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再被提及?是否意味著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老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了嗎?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這是由教學本身的規律決定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改變,教師的領導形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領導形式和方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妳沒有看到這壹點,妳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的作用。過去過分強調教師作為管理者和講師的作用,現在強調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課程標準中提出這壹點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有效引導學生活動,真誠配合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這四個概念在我們的教學理論中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們理解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非常重要。
二,大膽實踐,推進教學改革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壹個組成部分。建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對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壹些研究和實踐。
1.課程改革的目標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對第壹堂課的反思也讓我們意識到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壹個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在壹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被動接受教學。小學數學被動接受學習有以下特點:
(1)課堂教學存在兩個問題,主要是老師教。首先,有些老師對學生非常負責,總是教得太多。另外,在提問和教學中存在“打乒乓球”的現象,即類似於打乒乓球,老師只是在乒乓球臺上接球,而不是球出界。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肯定與自己教學計劃壹致的。課堂上,表面上出現了問答,但實際上並沒有表達出學生真實的想法,因此很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情況也反映了教師優先的問題。如何克服這種情況,值得思考。
(2)“過度訓練”所謂過度訓練,是指不適當地安排練習活動。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不合適。說到習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壹,“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實踐。要形成技能,技能必須練出來。這是肯定的。但關鍵是要進行有效的練習,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讓練習發揮作用。第二,“練習讓妳厭煩”。即作業安排不當、過多會使學生形成負面的情緒體驗。這種不恰當的練習會讓學生形成負面的情緒體驗。另外,我們的壹項調查發現,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普遍低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和我們的修行有關嗎?我覺得和它有關系。第三,“熟能生巧”。舉個例子吧。比如做壹些應用題,老師告訴學生數量關系和方法,讓學生模仿,做很多,模仿再做。這個過程包括思考,但很大程度上老師是讓學生記住解題方法的過程。其實這是壹個模仿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減少了學生創造的空間。這樣,問海的戰術主要是記憶的戰術,而不是思考的戰術。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降,這就是“熟能生巧”。有句話說:“教就是講明白,練明白,考明白。”這種做法是模仿,提高了成績,但沒有發展思維。過度練習的本質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動,偏離了數學的本質。
(3)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獲得知識和發展,課堂活動比較單壹。教學改革就是探索如何通過活動讓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4)學生表達理解和意見的機會很少。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表達自己觀點和理解的機會並不多,整個課堂環境也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老師說,班級不是在組織學生討論嗎?我調查過,公開課壹般討論比較多,但有以下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兩分鐘;討論是被動的討論,不是學生表達自己理解和觀點的機會。除了被動討論,課堂上學生被動的情況太多了。被動表揚(“妳真棒!”) )而被動接受表揚。教學中缺少的是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與合作,以學生為主體,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真誠的交流。
(5)學生追求唯壹正確的標準,開放性不夠。學生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壹些現成的標準答案。
被動接受教學的存在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應該非常明確。我們應該改革這種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讓教師成為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被動接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造成了這樣壹種現象:學生學習非常努力,尤其是高年級;老師教的很辛苦;但有時效果並不理想。問題的關鍵是被動接受教學。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有效教學。
2.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研究。
學習風格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是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特征。總結起來就是自主、探索、合作、實踐。因此,課堂教學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目前壹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單壹、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自主、探索、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學生的學習風格對他們的學習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單壹、被動、陳舊的學習方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的障礙。事實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課程表面成績的現象。這種現象造就了壹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究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有效教學不是老師教學生什麽,而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在研究中,要研究教師教學策略的變化,會導致學生學習方法的變化,最終要看學習結果的變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註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關註學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首先是教師和教材的關系。教師應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控制教材,不要做教材的奴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削減課程。有效的課程剪裁是校本課程的基礎。其次,教學要處理好教師與備課或教案的關系。備課是每個老師課前必須做的工作,備課是上課的準備和基礎。真正的互動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不能完全把教案當書,完全按照教案來做。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所以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
第二,加強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實施自主學習,就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自主性是有效性的壹個重要方面。比如我在上海聽過壹門課:復數分數的比較。這堂課可以說是非常“好”了。老師表達清楚,問清楚,黑板寫清楚。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的最後壹句話剛剛響起。這個班可以說是滴水不漏。課後,專家對這節課進行了討論,認為學生沒有參與到這節課中,沒有活動的空間。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配合老師。這種表演就是打乒乓球的教學。壹個特點就是從來沒有界外球。事實上,上課取決於學生的投入,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壹堂課要有三個“看”:第壹是看學生是否被調動起來;二是看師生互動和教師對學生的引導;第三是看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師要給學生空間,把思維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壹個重要方面。
第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變了,教師主導課堂的形式也變了。這壹點也很重要。
(2)註重發展
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尊重學生的發展”。那麽如何理解發展呢?我們認為,發展意味著全面發展,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壹,基礎知識和基本學術能力。基礎學術能力是指學習的能力。第二,人格和道德。第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壹般來說,第壹塊叫“基礎”,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學生的發展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學術能力的發展,是發展的載體。第二個叫“品德”,是發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做人;第三塊叫“思維”,是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關註學生“大智慧”的發展。大智慧是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註重培養學生的大智慧。最近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大智慧作為目標,這在國內外都成了* * *學問。如果所有的老師都重視學生的思維,那壹定會為教學改革營造壹個良好的氛圍。
關註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所謂情感,是指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個孩子在學習數學和思維中感受到快樂。態度是指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是指對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關註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和數學教學有什麽關系?我們說過有密切的聯系。任何課程或教學活動都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顯性課程,與數學知識相關。二是隱性課程,即數學活動背後滲透的價值觀和教育。比如我徐州班的壹個例子。老師問了壹個問題:我想給媽媽買壹束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請幫我選擇。在這個例子中,顯性課程是計算數學的問題,隱性課程滲透著壹種尊老愛幼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民族所提倡的,但是最近,這種價值觀似乎已經淡化了。但是這個價值對於人類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自然滲透了這種價值觀。我們應該把某些價值觀和課堂上的數學活動結合起來。任何教學活動都隱含著價值觀。壹位老師讓她的孩子比較最昂貴的娛樂活動的價格。顯性知識沒問題,但隱性價值的處理不恰當。如今,壹些新教材非常註重隱性價值觀,如環保、奧運、關愛他人等。,用壹種社會認可的價值觀滲透學生。人的發展是全方位的,課堂上需要把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和數學教育聯系起來。現在有四套新教材,都有相同的特點,都滲透了價值觀的培養。
關註教師的發展。我們認為教師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叫“新教師”。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關註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第二種叫“有經驗的教師”,是指教師有壹定的教學經驗,能夠比較自如地完成教學任務。第三種叫“專家型老師”。我們的調查表明,並不是所有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只是少數,相當壹部分教師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有經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壹個條件是教師進行研究和反思。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參與研究,研究的方式就是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許多學者提出“反思性教學”,即教師的反思。教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教師開展研究,研究的過程就是實踐和反思的過程。
(3)註意過程
首先要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尤其要關註學生的思維過程。三個思維層次的合理組合,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很有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哪些創造性和困難。在此基礎上,老師有針對性地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精、準”,這才是有效的教學。實際上,這是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教師告訴學生練習”的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發展了思維。
目前,關於註意過程教學的研究很多。比如HANDS ON的活動,叫做“動手”,主要是在法國和美國的數學和科學課上使用的策略。基本流程是“提出問題——做實驗——觀察記錄——講解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這也有利於學生的合作與交流。
第三,學會學習,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課程標準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加強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動研究,即從實踐到反思,再到實踐。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將進壹步實現自主發展。下面,我們提出壹些可以研究的角度。
1.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壹項緊迫的任務。21世紀是壹個科技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計算技能和解決標準題為主的小學數學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應包括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數學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小學數學教育應註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數學教育具有時代特征,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雙基”培養達到科學的平衡。
2.如何激發學生多樣化和獨立的思維方式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思維特點。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形成高效、統壹、固定的計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維方式。因此,數學學習活動要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自主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創造,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加強合理判斷和理性交流的能力,在師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新時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數學是理性交流和思考的重要工具。數學教育在培養公民獨立思維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如何加強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
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是教學改革的壹個重要方向。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社會意義。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自己感興趣的實踐背景。
加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壹個基本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貫徹生活與數學應用相結合的思想。讓學生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機會,有探索數學內在規律和原理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現實生活學習數學。
4.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討論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參與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沒有學生的投入,教學就不會發生。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不再是簡單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而是學生探索和交流數學,建立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所謂主動學習,就是強調學習數學是壹個學生自己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壹個學生親身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壹個實踐創新的過程。具體來說,學生應該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做數學,逐步培養自己理解數學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必須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比如在教學中,可以多提問題,多進行探索和思考活動,少做現成的結論。老師的工作重在啟發和信任,學生應該有展示才華的機會。關註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數學教學改革的壹個基本思想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安排,認為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習才會發生。
5.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認識到,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構建學生學會學習、善於思考、樂於學習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對待數學的態度,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獲得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學生的認知風格和情感體驗不僅是重要的學習變量,也是重要的學習產品和品質。學習不僅是改變學生行為的過程,也是形成學生情感態度、認知方式和學習取向的過程,這些都是對學生終身有益的。學生如何從事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什麽樣的數學知識更重要。在小學生的這個學習過程中,素質是壹個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學生對學習活動興趣的形成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關註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特別是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有愉悅感和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倡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有趣”和“成功”的體驗,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增加喜歡數學和數學學習的學生數量。
我們已經指出,認知風格和情感體驗是緊密結合的。“知”與“情”的結合是好課堂教學的壹個特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並不是說讓學生盲目地“輕松”學習,而是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思維的快樂和克服挑戰性問題後的精神滿足。因此,教師要註意認知輸入和情感輸入的結合,讓學生在數學思維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並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進壹步思考,從而達到“知”與“情”相互促進的目的。
6.如何進行實踐教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課程標準中的壹個重要領域。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本書還列舉了壹些案例。我們認為,實踐活動的學習應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適當進行。應允許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獲得實踐經驗,進行數學思維。要把活動和思想有機統壹起來。這些實踐活動範圍很廣。比如戶外活動、制作活動、利用實物探索數量和圖形意義的活動、調查活動、應用活動、綜合知識活動、探究活動、提出新問題的活動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增加生產、操作、體驗等活動,理解數字和圖形的意義,豐富學生對它們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孩子嘗試新方法,開展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強調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好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思維。
7.如何恰當地體現課程的靈活性?
從對學生如何學習數學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不同的。教學目標的差異化和靈活性是當前數學教學設計領域的壹個重要趨勢。小學數學教學既要體現統壹要求,又要有適當的靈活性。學校數學課程應安排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供學生選擇。比如探索數學的某個內容或話題,與數學相關的實踐活動,與應用數學相關的活動,數學史中的相關話題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選題。學習的程度也要靈活。學生可以選擇補習、補充、發展、深化等不同程度的學習,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受益,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使數學課程具有靈活性。
8.如何註意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和綜合是壹個重要的研究和實踐趨勢。這是近二十年來數學教學改革的壹個顯著特點。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研究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既要從現實生活話題引入數學,又要註意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堂上研究與數學相關的其他問題。綜合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數學教學設計要從數學應用廣泛的特點出發,註重數學應用的多學科性,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其他學科的問題。數學與自然、語文等學科相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沒有必要人為設置學科壁壘。相反,數學可以從這些學科問題中找到廣闊的應用途徑,從而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並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語言發展是理解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研究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制定工作計劃,通過課程的綜合工作,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
此外,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僅涉及數學的壹招壹式,還涉及其他知識和能力。申請過程是壹個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數學能力和很多通用能力要共同發展。比如合作,實驗,分析,推理,觀察,交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以興趣為中心,適當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讓學生有機會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判斷能力,掌握信息收集、調查和總結的方法,培養學生以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為重點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正確的數學觀。
9.如何引導學生討論探究?
小組討論是壹種重要的教學策略。有許多方法。讓我們說出三個。首先是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每個人承擔壹項任務,如主席、記錄員、積極分子和報告結論。小組圍繞壹個主題進行了討論。這種方法更適合學科學習。第二種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針對某壹話題模擬真實情境,小組成員分別扮演情境中的各個角色。這種方法更適合於通過模擬情境解決應用問題的討論。第三種方法叫做“頭腦風暴”討論。請寫下盡可能多的想法。然後逐壹討論每個小組提出的觀點,從而產生各種觀點的碰撞和課堂教學中的思維火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討論的方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