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旅遊產品供給的內容是什麽?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發生在哪裏?

旅遊產品供給的內容是什麽?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發生在哪裏?

1.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發生在哪裏?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旅遊市場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旅遊市場是指旅遊產品交換中所反映的各種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的總和。

在旅遊經濟活動中,旅遊市場中存在著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方,壹方是旅遊產品的供給方,另壹方是旅遊產品的需求方。正是這種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旅遊經濟活動的發展。其運動過程包括旅遊需求者與供給者之間、旅遊需求者與旅遊供給者之間的各種關系,這些關系通過市場的作用表現出來。

狹義的旅遊市場是指在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具有購買旅遊產品的購買力、欲望和權利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市場就是旅遊需求市場或旅遊客源市場。

2.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沖突在哪裏?

壹是城鄉就業結構不平衡。這說明不同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差別很大。比如,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供需迅速擴大,勞動力需求缺口超過東部地區;再比如東北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同時,壹些二三線城市面臨著人才吸引不來、留不住等問題,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這也是城鄉就業結構失衡的具體表現。

第二,就業的產業結構不平衡。目前,第壹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勞動生產率低,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第二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良好,以外貿加工為主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就業吸納潛力大;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具有最佳的協調性。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並存,對各個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強的兼容性和吸納能力。但總體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總就業的比重仍然較低。

三是就業收入結構失衡。這主要體現在部分勞動者工資不高,部分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到位,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擴大。

第四,就業勞動力素質結構不平衡。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我國長期存在,而且短缺人數還在擴大。就業人員中技術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創新型人才供給缺口加大。

3.旅遊產品的供給和需求

旅遊市場通常指旅遊需求市場或旅遊客源市場,即某壹特定旅遊產品的固定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從經濟學角度看,是旅遊產品供求交換關系的總和;在地理上,它是旅遊市場中旅遊經濟活動的中心。

它屬於壹般商品市場的範疇,具有商品市場的基本特征,包括旅遊供給地(即旅遊目的地)和旅遊者(即旅遊者),以及旅遊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旅遊市場與壹般商品市場的區別在於,它賣的不是具體的物質產品,而是以勞務為特征的套餐線路。同時,旅遊供給和消費的過程具有同步性和季節性。

4.旅遊供求矛盾的活動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旅遊市場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旅遊市場是指旅遊產品交換中所反映的各種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的總和。

在旅遊經濟活動中,旅遊市場中存在著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方,壹方是旅遊產品的供給方,另壹方是旅遊產品的需求方。它

5.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發生在哪裏?

供需結構性矛盾是指供過於求或供過於求。當供大於求時,商品過剩導致商品價格下降,商品庫存增加,資金積壓,流通不暢。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商品供給不足,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出現壹貨難求的現象。這個時候商品沒有積壓,資金流動快,商家賺錢快,但對消費者來說不是好事。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供需最好的平衡。

6.旅遊供需矛盾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調節旅遊供求平衡的主要措施如下

1.在市場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旅遊規劃。

2.運用各種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供求平衡。

3.旅遊促銷策略

4.旅遊產品戰略

7.簡述旅遊供需矛盾的主要表現及如何調節。

鄉村旅遊面臨的挑戰;

1.鄉村旅遊產業在技術條件等硬件資源上屬於底層投資行業。然而,在傳統封閉的鄉村旅遊資源供求體系中,旅遊資源的結構性短缺制約著整體鄉村旅遊資源的利用、開發和利用效率。

2.競爭日益激烈,旅遊需求日益分化,區域旅遊產業競爭加劇;資源相似但產品不同的旅遊目的地之間的競爭;資源不同但產品相似的旅遊目的地之間存在競爭,迫切需要新的旅遊產品。

3.隨著農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鄉村旅遊景區(點)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較大,存在盲目追求城市生活的現象。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步道的水泥化、景點的現代化、農民的市民化生活、鄉村旅遊魅力的消失或減弱、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不完善、傳統農耕方式的退化、舊城鎮、村莊和民居向城市建築的轉化,給鄉村旅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8.旅遊供需矛盾主要是

這兩年,三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旅遊壹直低迷。部分原因是很多東北人轉向雲南和泰國。相比三亞,雲南和西雙版納的價格要低很多。東北人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來到南方,很多都是普通工薪階層的退休人員,於是都轉向了三亞周邊的城鎮。

9.旅遊產品的供需矛盾主要變化在哪裏?

中國和中國在農業現代化方面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包括四大矛盾。

壹是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供給剛性約束的矛盾。

近年來,總人口每年增加700多萬,城鎮人口每年增加10多萬。由於人口增加和結構變化,中國每年糧食需求增加200億斤,肉類需求增加80萬噸。此外,農產品用途的擴大也促進了需求的增長。

另壹方面,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增強。中國是壹個人多水少的國家。人均耕地和淡水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耕地每年將減少600-700萬畝,農業用水短缺問題日益突出。

二是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性短缺的矛盾。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實現了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收的歷史性跨越。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開始向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短缺轉變,部分品種需要進口來彌補缺口。

自2004年以來,中美農產品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2012年逆差達492億美元,其中糧食凈進口約14萬噸,大豆進口5839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960萬噸。

這是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美國農業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昂貴。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和農業土地的租金不斷上漲。過去被忽視的人工成本,因為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迅速增加。同時,農產品跨區域流通增多,運輸距離拉長,物流成本普遍上升。

生產成本大大增加,但農產品價格卻能同時上漲,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據抽樣調查,2012年夏季收獲的小麥、早稻、油菜每畝純收入分別只有152元、321元、55元。農民說,與其辛苦種壹畝地,不如出去打工兩天。

第四,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的矛盾。

兩億多農村勞動力離開了,還有兩億多留在農村。雖然總量仍然過剩,但農業勞動力素質明顯下降,農業兼職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情況日益嚴重。據調查,在很多地方,留在農村務農的多是五六十歲的婦女和老人。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種地,也不會種地。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 上一篇:文化和旅遊部促進傳統文化宣傳。
  • 下一篇:500字的短命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