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有九章,每壹章都可以構成壹個部分。前三章描述了阿q的階級地位和經濟地位,勾勒了他以“精神勝利法”為核心的人格特征。中間三章描寫了阿q所遭遇的壓迫和剝削,進壹步描述了阿q的性格,展現了阿q的處境,揭示了時代的矛盾。後三章描述了革命後阿q的性格變化和悲劇命運。
第壹章是小說的序言,安排說明四個問題:小說的名字,阿q的姓氏,匿名和籍貫,阿q所處的政治地位和社會環境。在解釋名字的來源時,我從孔子的“不規範的名字”批判了“正名”論,諷刺了主張保存“國粹”的老青年。在調查阿q姓氏的時候,通過趙爺爺禁止他姓趙的荒唐而又可悲的情節,凸顯了阿q屈辱的政治地位,出現了黑粉這個殘暴的統治者。看著阿q的名字,從“外來詞”到“國粹”,再壹次幽默地諷刺了那些老幼。在調查阿q籍貫時,他諷刺胡適考證成癮。序言告訴讀者,他不是為名人寫作,而是為壹個不為世人所知,姓、名、籍貫都很模糊的流浪農場勞動者阿q寫作,表明了他對窮人的態度。但諷刺當時的壹些文人,是近代之交新舊文化交鋒的普遍現象。
第二章《追憶似水年華》描繪了阿q的人格特征:精神勝利法。描寫阿q的壹些生活片段,凸顯了他的狂妄和自欺。說明阿q經濟地位,到處做短工的流浪雇農,是社會上受壓迫受侮辱的最底層的人。然後連續寫四段他的人生。他窮得娶不到老婆,卻誇口說“我兒子會有錢很多”;精神上從不拜趙、錢,數次進城,嘲笑韋莊百姓的“不知人情世故”,都凸顯了阿q狂傲的特點。《刀疤》的故事講的是他被欺負的時候,從打人到瞪眼,看不起自己。“賭牌”事件講的是他被欺負後為了精神勝利而自我毀滅。以上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組成部分之壹。
第三章,沿用第壹章的情節,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趙曾祖父打了之後“得意多年”,因為中國人從來不是這樣的。他們推崇強奸,認為人壓迫人是理所當然的。作者生動地表現了當時人們非常可悲的變態奴性。這壹章寫了三個人生片段。沒想到被王虎打敗,是“人生第壹辱”;挨了壹個假洋鬼子的“哭棍”,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羞辱”;調戲小尼姑,替他報仇雪恨。三個片段描繪了阿q對欺淩的恐懼;阿q比王虎還醜,可見他無聊到了極點。討厭假洋鬼子,說明他拒絕異端;“趕緊繃緊肌肉”等著挨揍,表現出十足的奴性;和尼姑調情,在阿q對女人的態度上,表現出了他骯臟的靈魂。
第四章,寫阿q的拙劣求愛和悲劇結果,繼續表明阿q的立場和處境。在敘述中,作者把阿q永遠的驕傲歸結為“中國的精神文明是世界上最高的”,並指出他的思想受到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這是阿q嚴守“男女大防”、拒絕異端的思想根源。對阿q“壹切合乎聖經聖人傳”的強調,對他找女人的恐懼,是“不孝有三,莫大焉”,可見阿q充滿了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擰女人大腿,說“悔恨之言”“扔小石頭”,關註“勾引野男人的女人”,可見他之前的想法是虛偽惡心的。年近三十的阿q,求愛有理,但他的要求違背了封建禮教,因此遭到趙太爺父子的殘酷迫害。他不僅被打,連可憐的家當都被榨得幹幹凈凈,斷了財路。在這壹章裏,我寫了阿q的可憎,也寫了他的可憐和統治者迫害人民的殘酷。至此,劇情發展更進壹步。
第五章,寫阿q的絕望,揭示麻木民族“吃人”的本來面目,進而寫阿q的懼強欺弱。“愛情”變成了“悲劇”,然後阿q遇到了“生計問題”。這壹章寫了三個人生片段。阿q覺得“天有不測風雲”,被熟客拒之於工作之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被切斷了。但他並沒有意識到,是趙爺爺等人截斷了他的後路,而是誤以為比他弱的D“搶了他的飯碗”,“龍虎鬥”發生了。這既說明了阿q的霸道性格,也說明了阿q的無意識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走投無路的阿q去靜修偷蘿蔔是劇情發展的必然。他視年輕尼姑如糞土,對老尼姑是流氓,這也是他怕欺負欺負的表現。他的不爭氣和統治階級的迫害,必然導致他去偷。
第六章描述了阿q從被逼上絕路到短暫的“東山再起”,再到被趙太爺逼上絕路的過程。阿q從城裏回到韋莊後,雖被人“敬畏”,但由於他在城裏幫助過白壹家,手裏有現金和壹些便宜貨,對城裏的情況也有所了解。於是,店主、酒客、路人都對阿q“刮目相看”,而王虎等人則對阿q“肅然起敬”,女性也不再回避行為惡劣的阿q,而是主動搶著買他的東西。這壹切深刻揭示了民族勢利的本質。然而,當阿q的所有細節被揭露後,人們從“敬而遠之”變成了“我還不夠怕他”,這更說明了世界的冷酷和人們的無知。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國民就不能改革嗎?阿q的絕望再次成為必然。
第七章描述了辛亥革命時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訴求。當阿q再次被逼上絕路的時候,辛亥革命的風暴來了。城市裏的“舉人大師”視革命為洪水猛獸,他準備逃離。韋莊的“壹群鳥人”驚恐萬狀,誤傳革命軍是為崇禎報仇的軍隊。阿q最有代表性。由於思想深處的保守心理,他對壹切新事物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壹開始他是厭惡革命的。但他從自己的處境和感受出發,覺得“革命就好”,產生了“連我都要向革命黨投降”的要求,於是高喊“造反,造反”,表達了自己的革命願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的本質是什麽?“想什麽就是什麽,喜歡誰就是誰。”這樣的革命怎麽可能成功?小說通過對形象的描寫,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看著對面的阿q,趙爺爺父子在革命來臨時嚇得夠嗆,低聲下氣地叫阿q“老q”。這時候趙爺爺和阿q正好換了位置。然而,年輕壹代充滿了詭計。趙秀才竟然和壹個假洋鬼子鬧革命,把壹個龍牌從閉關裏拿走,偷了壹個宣德爐。這是當時很常見的偽革命現象。
第八章寫辛亥革命帶來的變化,進壹步刻畫了阿q的性格。革命像壹陣風壹樣席卷而來,卻沒有到達村莊,人心越來越安定。該政權落入投機者手中。最大的變化只是編發的浪潮。趙秀才和假洋鬼子都成了戴著“銀桃”的革命黨,韋莊政權還在這些曾經的壓迫者手裏。阿q想投革命黨,結果誤投假洋鬼子失敗,被“哭棒”趕了出來。他被剝奪了革命的權利。同時,趙家被搶,預示著阿q的悲劇命運即將到來。
第九章描述了阿q被逮捕、審判並作為替罪羊被處決。趙家大劫讓韋莊和阿q的百姓很“高興”,反映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阿q作為搶劫嫌疑犯被捕。誰舉報他的?自稱革命黨,戴“銀桃”的趙秀才。趙秀才等人壓迫阿q,但不允許趙秀才革命阿q,而正是這個戴著“銀桃”的“革命黨”最終逮捕了他,審判了他,處決了他。阿q要求革命卻得不到。革命後,他被槍斃了,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可悲的是,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被槍殺,而在死前,他表演了自己最後的精神勝利法:“二十年後,又壹個……”在這壹章中,也提到了城市依舊,掌權者依舊,舉人依舊奉行舊租,依舊遊街示眾,依舊貌若浮雲,只不過審問的跪著改成了站著,行刑的斬首改成了槍斃。這部小說表明,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仍處於完全黑暗之中。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人還是那麽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