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至清末的歷史時期,內戰不斷,人民貧困。當時的福建、廣東人心惶惶,壹窮二白,人多地少,老百姓的生活極難維持。為了謀生,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庭的命運,避免戰爭,福建、廣東的普通百姓壹次又壹次地分批偷渡到南洋謀生。中國太平洋學會1935調查顯示,69.95%的難民出國是因為“經濟壓迫”。當時去南陽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也有留不住家鄉的。
2.總的來說,中國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隨著農民起義、外族入侵、王朝更叠,飽受戰亂、喪失政權的普通百姓移居海外。由於地理上的接近,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移民地和避難所。
3.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陽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為了吸引中國工人,東南亞國家相繼出臺了壹系列優惠政策。比如馬來西亞最大的州沙撈越,在白普勒二世統治時期就專門發布通知: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用於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房安置移民;免費供應壹年的米和鹽;提供交通工具,設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以在沙撈越永久居住。這樣的政策對在中國失去土地的失業難民有很強的吸引力。正是在這個時候,許多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或攜妻子,或獨自壹人。
4.從文化上看,中華民族是壹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堅守壹畝三分地,願意過“妻兒熱”的平靜生活。做壹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努力工作,探索新世界,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歷史現狀
今天,中國人的腳步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海外華人的最大群體是東南亞華人。他們大多是數百年前殺出南洋的拓荒者的後代。據不完全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有壹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人口2500萬,華人約600萬。泰國人口6500萬,華人約2000萬,占近三分之壹;新加坡人口500萬,華人約占75%。是僑胞占所在國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編輯此段落
地理位置
江蘇沿海省份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半島沿海地區。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今天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地區。廣義的南洋還包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島嶼。
地理原因
在下南洋的難民潮中,他們來自中國大部分省份,但福建人和廣東人占了絕大多數(95%以上),這與他們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有關。福建、廣東兩省沿海曲折,人民向大海學習,這是大陸人民無法比擬的;兩省靠近南陽,往返方便,路近又經濟,比去拉美等地更“有選擇性”。
編輯此段落
歷史之前和之後
歷史移民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朝。根據《史記》、《漢書·地理誌》等文獻記載,公元1世紀前後,中國與緬甸、越南等國家有交往。到了唐朝,移民開始增多,被當地人稱為“唐人”。但直到明朝清初,中國人的南洋之路才越走越寬。
大規模遷移:
1.西漢末年,成千上萬的中國儒生和軍政官員逃往越南。
2.南北朝時期,中原人遷居至支那。
3.唐朝後期,黃巢攻打廣州,廣東人逃往東南亞。
4.南宋被元朝滅的時候,大量遺民也滯留在這裏。
5.明末清初,大批流民、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殘部、不願為清廷效力的明遺民,掀起了向東南亞移民的高潮。明朝亡後,高、雷、連總指揮陳尚川和副總指揮率領3000多名家屬和50多艘戰船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於是此地被稱為“明鄉”。65438年至0659年,跟隨李詠皇帝流亡緬甸的官兵家屬,有的逃到暹羅(今泰國),有的被安置在緬甸偏遠地方。今天緬北的桂氏和閔氏就是這些官兵的後代。
歷史影響
大量華人湧入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壹方面,許多中國人在所在國從事商業活動,負責管理海外貿易,購買當地土特產,出售這個國家的商品,從而形成了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絡。這些人大部分也是當地政府所依賴的。暹羅王室曾說:“如果沒有華僑,朝廷什麽也做不了。”另壹方面,有相當多的中國人從事手工業,如面包師、裁縫、鞋匠、金匠、銀匠、雕塑家、鎖匠、畫家、泥水匠和織布工。還有大量的華僑從事農業、園藝和漁業,他們在當地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在東南亞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和礦業壹直是非常重要的壹個方面。在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丹,華人是當地金礦的唯壹經營者。高峰時礦工人數超過9萬人,金礦石年產量壹般在百萬盎司以上(1盎司等於28.35克)。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幾乎所有的錫礦都是華僑開發的。現在當地很多叫“西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挖的。正是由於海外華人的辛勤勞動,馬來西亞的錫產量長期占世界錫總產量的壹半以上。
“南下南亞”的中國人也因此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和努力改變了東道國的經濟落後狀況。就連海峽殖民地英國總督瑞天仙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全是華僑造成的”。“馬來各州的維持依賴於錫礦稅...錫礦工人,第壹批華僑。由於他們的努力,世界錫消費量的壹半由半島供應。他們的才華和勞動創造了今天的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和人民感謝如此勤奮、努力和守法的海外華人。”
中國人在改變所在國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已經完全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東南亞華人中出現了數百名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
與此同時,華人在東南亞的政治地位越來越高。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丈夫是中國人,泰國前總理他信是中國人。在泰國國會中,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人。在馬來西亞,華人從政成功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
“去南亞”成為堪比“去東方”、“去西方”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在“推”與“拉”的合力推動下。從推力上來說,“經濟壓迫”是最有活力的“荷爾蒙”。中國太平洋學會1935的壹項調查顯示,69.95%的難民出國是因為“經濟壓迫”。緊張方面,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陽正處於加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需求旺盛,供不應求,就業機會多。而且東南亞國家為了吸引中國工人,甚至采用了“最有吸引力的條件”。比如馬來西亞最大的州沙撈越,在白普勒二世統治時期就專門發布通知:給予足夠的免費土地用於移植;政府為移植接受者提供臨時住房;免費供應壹年的米和鹽;提供交通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中國人的安全;中國人可以在沙撈越永久居住。這對失業的難民有很強的吸引力,從中可以理解為什麽很多難民“連自己的地方都找不到”。
對於流入地區來說,華工壹直是南洋發展的生力軍,是廉價而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仙說,馬來半島的繁榮“全是華僑造成的”,“馬來各州的維持完全依靠錫礦的稅收”。.....作為錫工,第壹批華僑。由於他們的不斷努力,世界錫消費量的壹半由半島供應。他們的才華和勞動,使今天的馬來政府和馬來半島人民對這位勤勞守法的華僑華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李長福:中國殖民史)
“南下南亞”的難民潮也對流出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緩解“經濟壓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葛等人撰寫的《中國移民簡史》中,有壹個簡單的計算:從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間,閩粵兩省每年輸出的難民平均在10萬人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長,緩解當地的人口壓力,至少可以減弱由此引起的社會振蕩。
中國工人通過努力工作積累了大量資本。他們把錢投資於現代工商業,促進了中國的社會轉型。如中國第壹家機器繅絲廠——吉昌隆繅絲廠,就是由華僑陳啟元創辦的。喬明火柴廠是華僑魏聖軒創辦的中國第壹家民族火柴廠。據統計,從1862到1949,僅在廣東、福建、上海投資的華僑就達25510。
新世紀的機遇
歷史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人走向南洋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但是原因和動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檳城的街頭,有壹個年僅20歲,來馬來西亞壹年多的年輕人。“我叔叔讓我來的。”這個年輕人告訴我們他來馬來西亞的原因很簡單。國內高考競爭太激烈,他的成績不能保證更好的學校。於是他跟隨90年代來馬來西亞的叔叔的腳步,去馬來西亞“闖世界”。但是,馬來西亞的路並不是很好走。這個年輕人去過新加坡和泰國,但他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學校。現在我得壹邊學語言壹邊幫叔叔看店。未來,我們要“看”。
近年來,吉隆坡也有很多人“去南亞”並取得成功。廣智旅行社是中國著名的旅行社。早在2001就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其馬來西亞公司的最大股東是中國李中平。公司的客戶很穩定,業務量逐漸上升,收入也越來越可觀。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壹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走向南亞”。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加快和“壹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構想的實施,中國人的南亞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