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西、浙江壹帶的人有春分釀酒、拌醋的習俗。小方說,古人在春分釀造醋和酒,大概是取了春分“天地均”的意境,意思是平衡,平衡才能調和,才能釀出好酒好醋。另外,春分時節,大氣相通,微生物開始活躍,也有利於制造酒和醋。浙江縣誌記載:“春分所釀之酒,貯於甕中,糟粕三伏自化。它的顏色是紅色的,它的味道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不會變壞,這被稱為“春分酒”。民間諺語中也有“好酒知時節,春釀貴如金”的說法。
杭州、紹興、杭州都有古老的釀酒傳統。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郜璉在《尊生八記》中記載了杭州的壹個古老習俗:梨花開時采花釀米釀酒,稱為“梨花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杭州春望》詩,也寫了“清奇賣酒梨花開”。作者原註:“其俗,釀而梨花熟,名曰‘梨花春’。”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釀春酒”的文化傳統正在逐漸消失。目前中國只有浙江和山西兩省還保留著在春分這壹天釀酒的習俗。在山西靈川,春分不僅釀酒,還向農民祭酒,祈求豐收。
2.花卉節
和其他節氣壹樣,春分也有三個物候:“等待神秘的鳥到來;二、等雷乃發聲;第三,等電。“意思是燕子在春分的時候從南方飛回北方,下雨的時候天空開始打雷閃電。春分也有三花,“壹為海棠,二為梨花,三為木蘭”。然而,春分盛開的花遠不止三種。
五顏六色,繁花似錦。花開的時候,自然有關於花的節日。小方說,春分前後有壹個很古老的節日,叫“花節”,也叫“花節”,俗稱“百花生日”。各地“花節”的具體時間不盡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日,有的在二月十五日。
在古代,“花朝”和“中秋”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有“花朝滿月明”之說。在花節期間,有祭拜花神的儀式。相傳花神住在花廟裏,所以花節的慶祝儀式多在花廟裏舉行。花壇遍布全國,尤其是江南。
在“花節”這天,江南的花農們會壹大早趕到廟裏祭拜花神,在神像前獻上糕點和供品,祈求保佑。阿清詩人蔡赟說:“百花生好時節,花朝非半春。五彩繽紛的花朵點綴著花神,描繪著老江南人花神節的盛況。南宋吳的《夢》也記錄了市民出城賞花的熱鬧場面。這壹天,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員也會帶著家人到郊區和鄉村告慰農桑。
杭州的“花節”通常在農歷二月十五。這壹天,心靈手巧的姑娘們會拿著紅布條穿梭在庭院裏,給花草樹木“掛紅”。清代吳存楷《江鄉物節》詩中有壹首《掛紅》,寫道:“我太勤惜花,同色紅,樹底分。傳達的信息是我擔心春紅不是石榴團。”將花木掛紅,既是祝願花木繁盛,也是古老的掛花護花傳統的遺留。後來花朝掛紅的習俗代代相傳,越來越有吉祥、富貴、喜慶的氣氛。
花節既是古人親近自然的日子,也體現了古人的審美和情趣,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審美表達。所以,花節也是現代人應該繼承的節日和習俗。
3.挖野菜
春分時節也是野菜繁盛的時期。小方說,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春分挖野菜的習俗。在宋代,挖野菜是壹項全國性的風俗活動,連皇帝、皇後都會參加,所以花會也叫“采菜節”。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挑”就是“猜”和“挖”。據《武林舊事》記載,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宮裏都會舉行“采菜宴”,其實就是猜野菜名字的遊戲。宮女太監們準備了壹批木制的迎賓,在裏面堆上濕土,把挖好的各種野菜壹壹插上,每壹個迎賓壹個。然後找來壹批絲織品,剪成條狀,寫上野菜的名字,卷起來,和野菜壹起壓在鍋底。參加摘菜宴的人很多。皇後、王子、皇家女兒、嬪妃、太監和高級宮女都有資格參加。看到壹種野菜,猜猜它的名字,然後把卷好的絲條拿出來,和上面的野菜名字對比。如果妳猜對了,妳會得到獎勵。
將《老武林》中的“挑菜”記錄與宋中的“王五嶽進貢”記錄相比較,就更有意思了。據《宋人手抄本》記載,北宋二年(977年)二月初二,將土地歸還宋朝的吳越王錢俶,向“四個金扒手、四個黃金錯刀扒手、二十個銀扒手、二十把銀刀”進貢。金鑲玉的刀用來挖野菜,摘菜器用來代替木迎賓。
春天挖野菜也是現代人特有的生活習俗。在春分,馬蘭頭、薺菜、蒿、蒲公英、蕨菜等。都發芽了,準備成為餐桌上的當季配菜。野菜的吃法極其簡單,只需用精鹽、麻油、白糖調制,以應對春天的清爽味道。野菜具有清涼解毒、降火的功效,非常適合陽氣上升的春季食用。
4、豎蛋
春分那天,世界上無數人都在做“立雞蛋”的實驗:拿壹個新鮮的雞蛋,慢慢地把它立起來放在桌子上。"當春分到來時,雞蛋是美麗的."這種起源於中國的古老遊戲現在風靡全球。小方說,豎蛋遊戲的基礎,其實就是春分所包含的“平等”天道。
“平等”意味著正義和公平,所以春分是壹個神聖的日子。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在春分這壹天,古人還會對稱重量具進行校正,看看所用的秤、桶是否符合標準,以示清白。
春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之道,即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因此,春分在中國也是壹個傳統的“標準日”,其“正義”和“平等”的內涵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