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曾國藩是壹個怎樣的人?

曾國藩是壹個怎樣的人?

1995 165438+10月18,首屆全國曾國藩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召開。來自中國20多個省市的學者向大會提交了60多篇論文。學者們在論文和發言中提出了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這壹論述涉及面廣,可謂對曾國藩的全面評價。本文擬對以下問題進行總結和介紹。壹、曾國藩與中國現代文化中國的現代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很多人眼裏是對立的。都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文化,封建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是“重倫理、重科學、重政治、重生產、重傳統、重創新、重保守、重改革,即重德輕器、重義”。中國的現代文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文化。它不是從中國的土壤裏孕育出來的,而是從國外移植過來的現代西方文化。現代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學和民主。嚴復曾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指出:“中國最重三綱,西方人重平等第壹;中國親吻,而西方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西方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西方富民;”中國同風,西方人更喜歡黨住邦...".還有人說:“中國文化的精髓是聖人之道,西方文化的精髓是器物之術。“毫無疑問,中西文化在本質上是對立的。但是,當西方現代文化移植到中國的土壤中發芽生長時,它必須具有中國的特色。中國現代文化是在西方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對抗、鬥爭、和解和融合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是壹種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西方文化。因此,中國現代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有對立,也有相似之處。這壹文化轉型期的歷史人物具有容納兩種文化的性格。曾國藩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評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有評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並有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理論,那麽前期是孔子,中期是朱,後期是曾國藩。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次提交大會的很多論文都涉及到這壹點。曾國藩完全遵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走完了壹生。他恪守“三綱五常”的原則,認為“君子雖不仁,臣不應不忠,父不應不仁,子不應不孝,夫不應德,妻不應逆。"他自己的"以禮治民"、"兩手並用"、"守利保泰"、"剛柔相濟"、"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修養,以及"八書"、"八字"、"四篇"、"四敗"等家訓,都體現出曾國藩是正宗的。關於“三綱五常”,評論者眾說紛紜。有論者視“三綱五常”為糟粕,甚至認為是最不合時宜的,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既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壹分為二,為什麽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能壹分為二?我們能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都是糟粕嗎?只有非核心部分才有壹些本質?顯然,我們不能這麽說。如果這樣說,豈不是全盤否定了傳統文化?其實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裏,忠、孝、忠、仁、義、禮、智、信都被視為糟粕,或者不被談論,不被提倡,對我們的社會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深受其害。有評論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人說曾國藩維護的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是糟粕。既然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否可以說曾國藩完全排斥西方文化?許多評論家認為他不能。他既不是不分優劣排斥西方文化的封建頑固派,也不是不顧中國國情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所謂“全盤西化”派,而是主張中西合璧的“中體西用”理論家。曾國藩對中西文化持揚棄態度,對彼此的優劣有清醒的認識。他強烈的民族意識使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放在主要位置,西方文化為輔。有評論指出,曾國藩在高舉“衛道”大旗的同時,挖掘了傳統儒學中“經世致用”的精神,形成了“義理濟體”的新格局,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恢復了其召喚士子、維系人心的作用。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長短有透徹的了解,所以他才能吸收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引進西方現代文化。有評論指出,曾國藩是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領袖,是引進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導者。”他是第壹個提出‘學智造船造炮’的玩家;他是第壹個造船的人;他是第壹個派人出國買全套‘制作工具’的人;他最早提出‘官督商辦’的思想。正是他第壹個推動了容閎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國藩為什麽會成為引進西方近代文化的領軍人物?為什麽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先驅?有評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性質,二是曾國藩自身的特點。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教既保守又進取,既封閉又開放”,但他們並不認同儒教是完全封閉保守的,恰恰是儒教的進取性和開放性,導致中國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體系時提出了自己的對策,這是幾千年來從未遇到過的:“學中為體, “西學東漸”和“努力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體系”這是曾國藩創造近代文化的客觀方面。 其主觀方面是自身原因。解說員說,“首先,他不僅是壹個學者,還是壹個政治家。他學習壹切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統治階級所面臨的政治問題。所以他做出貢獻的知識,主要不是理學,而是對世界的研究。”他關註的是統治階級作為壹個整體的最高利益和其興衰的安全,而不僅僅是壹個學校的繁榮。所以他對學習是盲目的,他主張接受壹切有用的知識,全面學習,“必要時加以利用,擇其所長”,“學洋人之長,強己之長”。“而且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借用了洋人的工具和洋人的力量,也取得了成效,讓他嘗到了甜頭,增強了向洋人學習的自信心。有評論者贊同上述主客觀方面的分析,但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對立之外還有相同的方面。只有認同,才能使兩種對立的文化相互交融,產生具有中國歷史和國情特色的中國現代文化。評論者進壹步提出了另壹個問題,即曾國藩是否因為引進了近代西方文化而改變了文化思想?有評論說:“過去曾國藩作為理學的最後壹個代表,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個精神支柱,他的壹切思想都屬於封建主義。事實上,如果我們看曾國藩的言論和著述,除了有意識地為封建主義辯護之外,他還不自覺地拋棄和改變了封建主義。特別是在文化精神上,從傳統文化向現代邁出了跌跌撞撞的壹步;對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我也支持這個說法。因為,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進入,中國的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曾國藩的思想也很可能發生變化。尤其是作為壹個引進近代西方文化的領袖,他的思想不可能壹成不變。中西文化不能像兩種柿子(本土柿子和外來柿子)放在壹個麻袋裏互不幹擾壹樣放在人們的腦子裏。前面我們提到要看到中西文化的對抗、沖突和鬥爭。中西文化的對抗、沖突和鬥爭不僅存在於社會,也存在於曾國藩的思想中。所以,曾國藩與倭仁的區別,不僅僅是曾國藩主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區別,更是壹個適應時代的洋務領袖與壹個封建頑固派的區別,主要是新舊學派的區別。他們之間的鬥爭不是個別問題的鬥爭,而是主義的鬥爭。也有評論認為“曾國藩真正開始了古代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轉變”。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壹副對聯來概括曾國藩在文化上的成就和貢獻:崇宋韓紅,守道崇文,繼前朝儒學事業;救亡圖存,振興實業,啟發教育,開創現代浪漫。當然,我們不能高估曾國藩在文化上的成就和貢獻,只能實事求是。畢竟他只是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他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主要發起者,自然有很多缺陷。他相當保守。例如,有評論指出,他在淮安、淮安整頓鹽政時,“堅決反對用洋人的辦法管理鹽船的收稅,對子女要求西醫看妻子不滿。“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曾國藩期望過高。他舉例說,“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體系,比如制度和自由,平等和博愛,永遠不會引進”。其實這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沒有其他人介紹過這些東西。在他之後的相當壹段時間裏,沒有人主張引入這些東西。只是在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才有壹部分人從西方資產階級武庫中學會了進化論、民權、平等的政治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文化。有評論說,“在歷史文化大轉型時期,人們對這種新形勢、新情況、新事物的認識,在開始時是緩慢的,更何況在新舊文化、中西文化的對抗和沖突中,中學(舊學)的影響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遠遠大於'西學'(新學),即使在先進的思想家中間,這種新舊文化的對抗也是非常明顯的。“曾國藩沒有引進西方的制度、自由、平等、博愛,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歷史問題、時代問題。我們不能以文化來談論文化,而必須聯系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變化來談論文化的變化。”只要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封建文化結構和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曾國藩活動期間,中國的封建經濟基礎並未發生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因為曾國藩引進了西方的技術,才在中國重新萌發和產生。經濟基礎還不能提出引進西方制度、自由、平等、博愛的要求。如果曾國藩真的提出引進西方的制度,自由、平等、博愛,他就不是壹個務實的人,而是壹個有遠見的人。但是,當時的中國連產生這樣壹個有遠見卓識的人的條件都沒有。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文化的變遷和新文化的構建,從對象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有壹個漫長的邏輯過程。曾國藩只能做他在中國近代文物拓荒時期能做的事。這個,他做到了。所以我們稱他為現代文化的創始人。
  • 上一篇:關於愛情的傳說從連理枝到新鄉封丘清靈臺的壹只蝴蝶。
  • 下一篇:楊自助航空學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