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要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風俗習慣、考證、倫理、版本學等。,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在思想上,應該分為先秦諸子、儒道佛三個學派。儒家思想貫穿並主導了中國思想史,其他都是從屬的。漢學分經、史、子、紀四部,但以經、子為主,尤以經為主。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纂於乾隆年間,由當時壹流學者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完成。“文房四寶”指的是經、史、書、集,“大全”指的是所有收藏的書籍。“國學”是指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當代文化的精粹相結合的學術精華的簡稱。是新壹代應該知道的知識之壹。
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既然國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那麽它無疑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占星、數學等等,當然屬於國學的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延伸。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與中國研究。
“漢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中國,研究中國。漢瓦,秦朝的壹塊磚,是漢學(有英文中國為證)。自漢朝以來,國力達到頂峰。在海外,也叫“漢學”。雖然考證證明“漢學”壹詞最遲在南宋時期已經較為普遍,但它指的是狹義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則以名物、訓詁為主。而海外的漢學指的是對漢民族的研究,即對中國的研究,尤其是對中國語言文化、文學、歷史、風俗的研究,包括中國的六藝五術。六藝指的是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五藝指的是山、醫、蔔、命、平等五藝。(以上文章摘自《南:在國學熱潮中談國學》)
“國學”有更寬泛的解釋。如果把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術都收在國學的袋子裏,那麽百家之術、六藝之說就可以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佛教這種外來宗教外,基本都是在中國誕生的,所以國學也叫“國學”、漢學。(以上文章摘自《南:在國學熱潮中談國學》)
中國文化教育
對於大學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本身的定位就很模糊。其實國學的領域和範圍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和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限於經部、史部、分部、典藏部,大國學圈包括五藝、六藝、百家之說。隨著西學漸衰,東學式微,國學日見風起雲湧,走到今天實屬不易。國學伴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成長,伴隨著中國的歷史發展。近日有消息稱,2008年6月5438+00,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專業學位的申請。請問國學中的哪壹科、哪壹科會設立「博士」學位?還是五藝、六藝、百家都應該授予「博士學位」?如果壹個偏向另壹個,其他學科是不是不屬於中國的知識,不應該列入“國學”的名單?。(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自南周珂的博客)
中國研究的發展
西學東漸催生了國學。“國學”理論產生於西學東漸和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壹個統壹明確的定義。著名的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不能同意。壹般說,國粹登勢在1906寫道:“中國學者是什麽?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之者,學壹國之學,以為國之用,而治壹國。”(國學講座,中華烹飪雜誌。19)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寬泛,但主要強調國學的實用性。
國學與西學之爭。國學原名原意是指國立大學,如古代的國子監、國子監等。單純談國學,指的是經典、歷史、儒學、季布的經典訓詁知識。自從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了與西學相區別,人們把中國所有的“六藝、五藝”、“百家”都稱為“國學”。西學在東方興盛,東學衰落。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壹些國學大師為了保護國學,開始與西學爭論。西學派以為自己會全盤接受西學,而中國學者則誓守祖宗。(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自南周珂的博客)
中國國學與西學分離的發展。漢學是中國特有的,但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由於中西學的分野,漢學和西學開始在中國分開發展。在中國大陸,漢學因打破四大傳統而被毀了。自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思想、學術和文化自由逐漸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空間逐漸拓展和繁榮。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漢學”復興至今。二十世紀初興起的漢學,二十年代盛極壹時,八十年代出現“尋根”熱潮。九十年代的“國學”熱自此死灰復燃,這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今天是傳統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定位。(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自南周珂的博客)
中國傳統學術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漢學雖然不是哲學,但它的發展史包含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發展。國學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要找到設置學位的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國學文化,實行春秋百家,復興包括五藝六藝百家在內的文化,才是國學復興的真正之日。國學現代化就是復興和現代化百家爭鳴中的五藝六藝、文藝等科學知識。(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自南周珂的博客)
中國漢學的宗旨是“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太平。”“國學”應該包括五藝、六藝、百家之說。其中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在內的百家學說,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在古代被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備,其子女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和數字被稱為“小藝術”,是民生的日用品,是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是“為民謀生”的技能;其中五術是“師古”和“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識,包括“山、藥、蔔、命、相”。被現代人打上“迷信”的烙印,那些輕易否定壹切“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識的人,很少站在與生命存在密切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認真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和內在價值,以此來拉近生命存在與人與自然關系的間接和直接聯系,架起傳統與時代、知識與生命的溝通橋梁。(以上文章摘自董斌《什麽是“大國學”及其目的和意義?》)
大國學理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文化向心力。有鑒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大師、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采訪,極具遠見地提出了“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在‘大國學’的範圍內,而不是狹義的國學。中國各地區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被納入‘國學’的範疇。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與中國的文化是壹樣的。”是統壹的“文化和諧”。所以我覺得百家爭鳴的五藝六藝之學,我們國家東西南北所有的學問,都可以稱為“國學”,也就是民國的學問,都可以稱為“國學”。在國際上,類似的名詞是漢學或中國學。中國現代學者將國學稱為“中國學”,是鑒於在當前國際社會中,西方學者將藏學、滿學排除在漢學之外,有意無意地破壞了中國大壹統的歷史時代。。(以上文章摘自董斌《什麽是“大國學”及其目的和意義?》)
壹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提出大國學理論,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大融合,有利於五千年積澱的民族文化大融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以上文章摘自董斌《什麽是“大國學”及其目的和意義?》)
人文主義的“大國學”理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潮相契合。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能夠包容各種文化,並在各種文化之間保持和諧與平衡”。我想在這裏借。人文學科的“大國學”理論並不排斥科學,而是應該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潮相契合。要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的“多元規範的文化”狀態,五藝六藝、百家爭鳴是可以和諧相處的,而不應該是互相排斥的。(以上文章摘自董斌《什麽是“大國學”及其目的和意義?》)
五藝六藝百家之學才能和諧。五藝六藝自誕生以來,就與百家爭鳴。沒有五藝六藝,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藝六藝,無異於否定中國哲學,把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的泥潭。這是壹種繁榮與衰敗的文化現象。如果五藝六藝被取締,中國的民間信仰和倫理道德也就失去了土壤和基礎。秦始皇沒有焚書坑儒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就很能說明問題了。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式的存在,文化本身才能變得多樣化和豐富”。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獨立於世界各民族之外的基礎。只有更中國的,才會更世界性。(以上文章摘自董斌《什麽是“大國學”及其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