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月餅是哪個朝代的?最早的月餅是哪個朝代的?
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並不時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
據說起源於唐朝。《羅鐘見聞錄》曾記載:中秋節,新晉秀才在曲江設宴,唐僖宗送給秀才壹塊月餅。
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後來演變成圓形,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親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宋朝的編劇很透徹,《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所見。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欲聯合抵抗力量,元朝官兵嚴密搜索,苦於消息無法傳遞。於是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策,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把寫有“八月十五日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在蛋糕裏。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8月15日晚響應起義。因此,元朝被壹舉推翻。為了紀念這壹成就,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尤其是在東北,有“八月十五大子被殺”的說法。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在宮廷裏,月餅也成了常見的食物。比如《明史》、《眾神記》中記載,皇帝給大臣們送了十次月餅。
到了清代,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制作技藝也越來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酥脆月餅,餡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非比尋常。”北京的月餅最早是前門知美齋做的。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京、津、蘇、廣、潮五大風味系列,在拜月中秋節前後和賞月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狀元”:月餅切成三塊,最大的放在下面,中間的放在上面作為狀元,最小的放在上面作為“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是第二名,探花玩遊戲取樂。
月餅的傳奇故事
月餅的原型——竹篙湖餅
唐初,東突勢力強大。唐朝建立後,突厥扶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作戰。另壹方面依靠自身力量壯大馬莊,調兵遣將不斷南侵,讓邊民苦不堪言。因此,唐高祖命令唐高祖將軍李靖去探索突厥人定居的邊界。李靖不負眾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李靖凱旋而歸,唐高祖設宴款待群臣,分享勝利的喜悅。8月15日是中秋節,明月當空。宴會上,任虎贈送胡兵祝賀捷。李淵看到圓圓的胡兵,擡頭看了看天上圓圓的月亮,脫口而出“胡兵要請蛤蟆”。這意味著月亮的神應該被邀請到地球和每個人壹起品嘗美味的胡餅。然後李淵把胡餅分發給大臣們,君主和大臣們壹起品嘗朱傑胡餅,壹起賞月。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由此而來。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夕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拜月。當他在拜月時,人們總是給他壹個小圓餅,這是月餅的雛形。
楊貴妃命名為“月餅”
在很早的時候,“月餅”的名稱並不是“月餅”,而是有很多名稱,比如“胡餅”,還有“小餅”、“月子團”、“宮餅”、“金餅”(宋代)、“月餅”(元代)。在唐朝,因為“朱傑胡兵”的故事,最流行的名字當然是“胡兵”。那麽“胡兵”是怎麽改名為“月餅”的呢?傳說這和楊貴妃有關。
壹年中秋節,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園亭壹起吃月餅賞月。李隆基故作優雅,認為“胡兵”這個詞太俗氣,不夠優雅,想改名。想了想,想不出改什麽名字。這時,楊貴妃擡頭看了看天上的壹輪明月,又看了看手裏同樣圓圓的胡餅,說:“改成‘月餅’怎麽樣?”聽到這裏,李隆基連連鼓掌,說:“嗯,這個名字不錯,既貼切又優雅,以後就叫‘月餅’吧!”壹種“月餅”由此而來。
其實這個傳說只是傳說,與歷史不符。據史料記載,唐僖宗的李習安曾在中秋節給新進士送過糕點,但記載中並未提及“月餅”二字。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還不叫“月餅”。
月餅與朱元璋起義
相傳,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其中,朱元璋組織的抵抗力量最強,而且遍布全國。但朝廷要派重兵把守各種堡壘,嚴密搜索路人,傳遞消息,難度很大。
眼看起義的日期臨近,但仍有壹些起義軍沒有接到起義的通知,朱元璋十分擔心。這時,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妙計:他命令部下去廚房做些糕點,在糕點裏藏了壹張寫有“八月十五起義”字樣的紙條,然後分別派人到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中秋之夜起義。中秋節那天,所有的叛軍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很快,朱元璋的起義軍大獲全勝。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趕緊傳令下去,每年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把當年開戰時用來偷偷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時令餅送給大臣們。
從那時起,“月餅”的制作變得更加精細和多樣,它已經成為壹種很好的節日禮物。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哪個朝代最早在秋天吃月餅?就像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中國的民間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視為吉祥和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明月當空,全家人都會聚在壹起,賞餅賞月,無話不談,享受天倫之樂。
周代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
京味糕點中有壹種太師糕。據老面點師傅說介紹,這種糕點是商代紂王太師文仲發明的。斬周,派都尉文忠抵抗,文忠做了甜糕作為行軍幹糧。後來這種餅流傳到民間,被稱為太師餅。文忠因此被奉為糕點行業的創始人。
雲南昆明還有壹種風味小吃叫太師糕,配上壹杯熱茶,很有太師糕的風範。太師糕酥脆可口,鹹中帶甜,是文人墨客的必備佳品。
漢朝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和核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出現了壹種填滿核桃的圓餅,叫胡餅。
唐朝
壹些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唐太宗的書記載了8月15日中秋節。傳說唐朝的玄宗在月宮夢遊,得到了五顏六色的羽衣,中秋節的習俗開始在民間盛行。
據說中秋節流行的月餅來自胡餅。李靖將軍征服匈奴後,於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唐高祖(唐太宗和)和他的大臣們分享胡人贈送的餅,從那以後,中秋節吃胡餅就成了壹種習俗。他笑著對天上的明月說:“我們應該用胡餅邀請蟾蜍。”。從此,就有了中秋節吃胡餅的習俗。
壹個中秋節的晚上,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賞月吃胡餅,唐玄宗覺得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心潮澎湃。從此,月餅的名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雖然這種說法沒有出處,但是唐代確實有八月十五吃餅的習俗的記載。
宋朝
胡餅在宋代皇室非常流行,被稱為宮廷餅。傳入民間後,俗稱小餅月團。
網上說蘇東坡有首詩《月餅》:
小餅就像嚼月亮,裏面又脆又糯。靜靜品味它的味道,相思淚沾巾。
應該是謠言。
事實上,蘇東坡有詩《留連州張作臧》說:
用豆子和豬編的,用金畫的。小蛋糕就像嚼月亮,裏面又脆又有肉。杭知合浦人,背東坡詩。還好真的是酒,為我而醉。蘇東坡住合浦時(傅園三年七八月,即1100),吟誦合浦豬崽餅。詩中的灌溉是壹種用灌木條編織的豬圈。籠子裏裝著以黑豆為眼睛的小豬餅,小豬餅上塗著各種顏色。有壹種餡兒的糕點,也是宋朝皇帝有名的。當時還是北周將軍的宋太祖·趙匡胤率領壹支軍隊進攻南唐,在安徽壽縣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由於不利的戰爭和過度勞累,趙匡胤沒有考慮茶和米。是當地的壹種帶餡糕點救了他。趙匡胤成為皇帝後,這種糕點被稱為救星。但是這些好像和現在的月餅不太壹樣。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夢見》及卷二十《吃好,八月宮見海棠玉簪花》。從大年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加入西瓜和蓮藕互餵。西苑鹿藕。15日,家家戶戶獻上月餅和水果,在月亮上燒香後,喝了不少,大部分到了晚上才結束。如果有剩余的月餅,仍然保存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會被家人使用,這就是所謂的“團圓餅”。
南宋作家很透徹,最早在《老武林》中提到了月餅的名字,敘述了南宋都城臨安所見。
在那個時候,月餅只是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它們演變成圓形,這意味著團圓和美麗。
元朝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後來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在中秋之夜迎擊叛軍的方案!那麽多人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可能就這樣留下來了。
明天
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
《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祭月,果餅圓。《沈明邦萬部雜記》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大小不壹,稱為月餅。
《議事錄》雲:八月,宮中賞月餅、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從…到十五,家家戶戶都賣月餅和瓜。.....如果有剩余的月餅,應收集在幹燥陰涼的地方。
清朝
《隨園食單》中介紹的阿清王朝的袁枚:酥脆的月餅,餡料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頗不壹般。
慈禧總是喜歡吃月餅。但因為月餅類似月子病,慈禧是女人,認為有傷風化,於是改名為蔡玥餅。中秋節,慈禧年間,是個大日子,有三天。8月14日是迎月,8月16日是送月,這三天是中秋節。
按照慈禧定的三天來過中秋節,這是鹹豐死後慈禧定的。至於慈禧自己,自然是比誰都高,於是慈禧給自己定了中秋節五天,從八月十三日到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