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網絡傳播特征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網絡傳播特征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人類傳播的歷史,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杠桿作用。隨著互聯網和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傳播的新特點使得傳統傳播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絡傳播現象,這使得網絡傳播的建立成為必要。本文論述了網絡傳播學的任務、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及相關學科,總結了網絡傳播學的研究現狀並對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傳播/網絡媒體

摘要:本文論述了網絡傳播的特點。作者指出,傳統的傳播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網絡傳播現象,因此必須建立壹種新的網絡傳播。本文對網絡傳播理論的研究對象、研究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傳播,互聯網

壹.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交流的歷史,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歷史性的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壹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壹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將人類文明推向了更高的層次。信息技術有力地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反映的標誌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迄今為止,人類的信息傳播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書面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和網絡傳播階段),從上壹個階段到下壹個階段的飛躍都是基於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傳播也迅速發展。作為壹種全新的現代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與媒體完全不同的新特點。網絡傳播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交流方式,讓人們如虎添翼。網絡傳播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及其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的意義。

網絡傳播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影響政治、經濟,還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絡傳播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全世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絡傳播的特點決定了它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不可避免地帶來壹系列負面效應,如思想文化滲透、虛假新聞和虛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侵犯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等。這些都有待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絡傳播理論體系,加快網絡傳播人才的培養,對於加快我國網絡傳播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傳統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絡傳播現象,使得網絡傳播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絡傳播的產生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既可以實現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實現點對點的交流。當信息傳播給多個互聯網用戶時,網絡傳播可以描述為壹種大眾傳播工具,而個體獨立互聯網用戶之間的傳播可以描述為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絡傳播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這種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對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提出了挑戰。

網絡傳播結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壹般形成分布式的網絡傳播結構。在這種通信結構中,任何節點都可以產生和發布信息,節點產生和發布的所有信息都可以以非線性的方式流入網絡。網絡傳播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網絡傳播具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勢,但也突破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局限性。

網絡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互動性,受眾可以直接快速地反饋信息,表達意見。同時,在網絡傳播中,受眾在接收信息時有很大的選擇自由,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絡傳播突破了壹對壹或壹對多人際傳播的局限,總體上是多對多的網絡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大眾傳播活動中各種系統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是壹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被稱為“控制研究”。它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考察外部系統對媒介組織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媒介組織內部系統對信息生產、加工和傳播的制約。

對於傳統大眾傳媒來說,社會控制並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規定大眾傳播系統,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確保媒體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和實現各種國家目標服務。包括對媒體活動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媒體設立的審批和登記;限制或禁止傳播某些信息內容;分配通信資源等等。

對於無盡的網絡世界來說,這種真正的社會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網絡傳播能力的無限性和物質載體的不可見性,僅從技術角度控制網絡傳播是不可能的。互聯網上每天都有上百個新網站出現,控制每個網站的信息傳播完全是烏托邦。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和註冊,也無法以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網站的資金非常少),甚至無法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社會控制,對於網絡來說,是很蒼白無力的。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中,記者和編輯作為守門人,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決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聞的命運:哪些新聞被允許通過這個狹窄的“漏洞”傳播;不能傳播的消息,就地“封存”。不僅被引用,還承擔著“議程設置”的責任,即某個信息(節目)放在哪裏,如何設計大版面(節目時間)進行發布播出,如何組織報道等等。

互聯網時代,受眾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還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性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由受眾自己決定。雖然在很多場合,比如知名新聞網站,仍然擁有網絡新聞的編輯權,仍然有網絡記者、網絡編輯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但由於受眾享有很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被削弱,權力向受眾傾斜。這些都會削弱社會控制力。

在網絡傳播中,受眾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包括信息的內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的時間和順序。網絡媒體利用多媒體技術向互聯網發布信息,不僅發布有關信息的文字,還顯示圖像和聲音供受眾自由選擇。在信息的排列上,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外,網絡媒體同步傳播大部分信息,將各種信息在網上傳播,並隨時更新,讓接收者可以隨時“訂購”,按自己喜歡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絡傳播中,合格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傳播者。在網絡傳播中,受眾和新聞傳播者在壹定程度上可以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由於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新聞媒體在傳播屬性上的差異,在互聯網新聞傳播領域,壹些傳統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甚至消失:

首先是新聞傳播的地域界限。新聞信息壹旦上線,就能在空間上立即覆蓋全球,成為遍布全球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限。壹個網絡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每日更新、每周更新、每月更新會在壹個新聞網站中並存。過去新聞媒體尤其是報刊的發行邊界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種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邊界。網絡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圖像,增強傳播效果。同時還可以在互聯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數據庫。以往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新聞媒體的獨特優勢已經開始在互聯網新聞傳播中得到整合。此外,傳統媒體從未具備的信息傳播優勢,也融入了人類歷史上壹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絡傳播對傳統傳播理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傳播理論面臨挑戰,社會控制力減弱,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網絡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麽是網絡傳播?

什麽是網絡傳播?這是關系到網絡傳播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麽是網絡傳播之前,我們需要先討論壹下什麽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溝通進行了描述和解釋。有的形容為“信息* * *”,有的形容為“說服影響”,有的形容為“刺激反應”。也有人認為交流是人類傳遞或交換信息的壹種社會行為。等壹下。郭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就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麽什麽是網絡傳播呢?

中國現代傳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石蘭認為,網絡傳播有三個基本特征:全球性、互動性和超文本鏈接。所以它對網絡傳播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大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發布者並能隨時反饋信息。它的文本形成和閱讀是在超文本中完成的,各種文本和不同教育水平之間有隨機的鏈接(國際出版社,2000年第6期,第49頁)。

也有人認為,“網絡傳播”是近年來傳播學中廣泛出現的新名詞。它是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而言的。網絡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絡和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又稱網絡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出版社,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絡傳播,實際上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人類的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網絡中傳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磁等存儲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並被計算機或類似設備讀取和使用。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絡上的讀者數量龐大,可以通過網絡高速傳播。

四、網絡傳播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剛在《網絡傳播》中明確了網絡傳播的定義,明確確立了網絡傳播的研究對象——人類的網絡傳播活動。

網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學科。傳播學又稱“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壹切信息交流行為和交流過程的發生和發展,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壹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客體相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和獲取,加工和傳遞,效率和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各種社會領域和系統的關系。傳播學把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比如自言自語,觸摸場景,自己交流信息。(2)人際交往。即個體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溝通。即群體成員之間或群體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4)大眾傳播。也就是說,符號與印刷或電子媒體的交流,這是有目的地針對許多人。20世紀30年代,它在美國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播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成立了國際傳播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在傳播方面的研究成果。

網絡交流是基於網絡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實際上是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絡傳播是人類網絡傳播活動的研究對象。信息作為人類網絡交流的內容,可以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絡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文化和政府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播作為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絡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傳播、吸收和利用。網絡傳播將在人類信息流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和手段的變革將深刻影響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

第五,網絡傳播的主體屬性

我們認為網絡傳播屬於社會科學。主要有兩個原因。

1.網絡傳播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網絡傳播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絡傳播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網絡傳播活動,而人類的網絡傳播活動無疑是壹種社會現象。盡管網絡傳播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但這並不能改變網絡傳播的社會科學性質。

2.網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學科。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網絡傳播屬於社會科學。

第六,網絡傳播相關學科。

網絡傳播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壹個分支學科。然而,網絡傳播活動中涉及大量的政治問題。比如國際政治鬥爭往往在網絡傳播中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壹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網絡傳播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網絡傳播活動,這是壹種社會現象,研究中要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絡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要用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來研究網絡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在網絡傳播過程中,要涉及經濟投入和產出,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絡通信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絡傳播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世界上最大、最普及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壹個以信息為主的虛擬的新空間,是跨國界的、跨文化的、跨語言的。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即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論和研究熱潮,新聞工作者和傳播者也充分重視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的革命性影響。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壹個媒體只有使用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壹,才能稱之為大眾媒體。在美國,大眾媒體達到5000萬人播放的門檻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互聯網只用了5年。截止到1998年底,美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開始,國內的報紙、電臺、電視臺都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站。在這種背景下,記者和傳播者開始關註互聯網的作用。

1997 10 6月16 —17中國報業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央電視臺研究咨詢有限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全國電子報刊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多家中國新聞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中國網絡新聞媒體開展的首個網絡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當時只有《人民日報》網絡版和《華聲日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做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主任向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

199 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辦了' 99全國網絡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多家中國新聞機構的網絡版負責人參加了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單位代表在會上發言,與會人員從各自近年來的網絡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絡信息傳播各領域的看法。

1.國外研究

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涉外作品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這些作品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胡勇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 65438+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5438+10月出版)、《未來速度:數字神經系統與新商業思維》。NFDA1?、江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4月出版,1999)、埃塞爾·戴森2.0版《數字時代的生活設計》(胡勇、範海燕譯,海南出版社8月出版,1998)、著《數字犯罪》(郝海陽譯,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著《數字成長——網絡壹代的崛起》(陳肖凱、袁史培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3月出版)

這些翻譯作品雖然不能算網絡傳播作品,只能說是相關作品,但卻讓中國各界人士大開眼界,呼籲國人關註即將到來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生存》(1998)被第53期《新周刊》評為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20本書之壹。

2.國內作品

近年來,國內學者撰寫了各種關於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勇、範海燕合著的《互聯網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 65438+10月出版),是國內第壹本全面介紹互聯網誕生、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書籍。其次是羅伊的《無網》(兵器工業出版社9月出版,1997)。郭亮主編的《網絡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65438+2月)由八位青年學者撰寫的七本書組成,試圖以中國人的視角審視網絡。作為中國學者為互聯網時代撰寫的原創作品,陳驍主編的《全球網絡經濟》(華夏出版社9月出版,1998)、陳艷主編的《互聯網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6月出版,1999)、耿弇主編的《透視網絡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 1)、姜啟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劉吉和

3.網絡傳播的研究現狀

網絡傳播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新聞工作者的壹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甚至研究本身也與網絡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信息、網上訪談、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者和直接從事網絡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討論網絡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討論網絡傳播與傳統新聞媒體的關系,討論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和運營,評論國外網絡傳播法律法規,調查記者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

總的來說,網絡傳播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有許多描述性、對策性和解釋性的成果。

4.網絡傳播研究展望

進入2000年後,隨著網絡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絡傳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與此同時,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傳入中國,尤其是互聯網,開闊了網絡傳播研究者的視野。網絡傳播產業的發展促使高等新聞傳播院校規劃如何培養網絡新聞或網絡傳播的高級專門人才,鼓勵高等新聞傳播院校和研究機構深入研究網絡傳播的原理和方法。可以預見,網絡傳播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新的研究熱潮。

  • 上一篇:最美女性奮鬥者6篇讀後感

    關於最美女性奮鬥者的思考1

    吳當上盧灣第壹中心小學校長後,他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人變成了上千人。為了大規模的因材施教,從2009年開始,吳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個孩子建立數據庫,教師通過對這些數據的解讀和研究,提煉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找出每個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

  • 下一篇:朋友們祝妳新婚快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