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類改造、利用和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密集區。但是,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工具也在更新。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主導作用逐漸加強,人類的動物學特征逐漸淡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社會性不斷增強。人類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也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因此,社會經濟條件必然會影響人口的分布。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礎,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空間。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在古代,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很大,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也很大,很多學者認為人類最有可能的起源是東非、中亞草原、南亞和中國西南地區,這些地區的生活條件很好,而不是氣候極其寒冷、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地區。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足跡可以遍布地球七大洲。自然條件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口分布。壹是自然條件的直接影響;二是影響各地社會經濟狀況,進而間接影響人口分布。自然條件對種群分布的影響是通過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自然資源等多種因素實現的。(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可以用兩個指標來說明:溫度和降水。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以及海拔高的高原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的人口定居。那些地區氣溫低,種不了莊稼,容易得呼吸道疾病。雖然熱帶地區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多,可壹年多收,但那裏氣溫高,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傳染病容易傳播,所以熱帶雨林地區的人口沒有溫帶地區多。幹旱沙漠地區雨水極其稀少,不適合耕種,人口也少。只有河岸和沙漠綠洲是人口密集區。總的來說,除了大陸內部的幹旱地區和高山之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宜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因此成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表3-5)。(2)海拔對種群分布的影響。在世界範圍內,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據計算,全球90%的人口生活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如印度的恒河平原、歐洲的中緯度地區、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中國的四川盆地。壹般來說,海拔太高,溫度和氣壓低,容易引起高山反應。寒冷多風的氣候,貧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閉塞的交通條件,使得發展生產的條件遠不如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因此,溫帶和寒帶的山區和高原的人口密度小於平原。然而,熱帶地區是例外。比如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秘魯等拉美國家,人口密集的地區不是平原。是壹個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盆地。這是因為山區和高原氣溫適中,不像平原地區太熱太潮濕,排水不暢。而且在按蚊分布上限以上,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小,成為人類在熱帶地區的重要居住地。中國南方熱帶地區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征。比如紅河、瀾滄江等河流沿線,雖然地勢低平,但是太熱太潮濕,再加上植被茂盛。害蟲猖獗,尤其是瘧疾,對人類的威脅很大。有“癤子之鄉”之稱,所以人口稀少,外來居民更難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相反,在海拔適中的高原和山區,溫度和降水條件適宜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按蚊很少,所以種群密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對人口分布也有很大影響。總的來說,人口分布比較密集。山地盆地、山谷、陽坡、山麓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氣候類型人口密度(人/km2)水對人口分布的影響(4)水是人類生存、發展和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壹,因此河流、湖泊、海洋等水體的性質和分布,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往往成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地球上幾乎所有人口密集的地區都分布在河流和海岸沿線。因為人靠近這些水體就可以靠近水源,也可以獲得便利的交通條件。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能夠成為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也得益於河流給人類提供的有利條件。(5)土壤條件對種群分布的影響。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最基本條件之壹。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適合耕種的特性。因此,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它主要通過各種土壤的肥力和耕作對農業生產的適宜程度的影響來體現。壹般來說,黑土、黑鈣土、棕色森林土、沖積土是最適合耕作的土壤,所以溫帶地區和三角洲,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羅河、湄公河三角洲,都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區。鹽堿土、沼澤土、石灰土、紅壤相對較差。人口稀少。(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礦產資源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采礦中心對人口有很強的吸引力,有時會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代表就是淘金熱導致的大量移民。新大陸之所以壹開始能夠吸引大量歐洲移民,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殖民者爭相淘金。很多因為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因為資源枯竭而人口驟減。當然,由於采礦技術的現代化,目前也出現了大量開采礦產資源並沒有造成大量人口遷移,改變人口分布的現象。2.社會經濟條件(1)對人口分布的影響。雖然自然條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口分布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自然因素的烙印,但自然只是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生產方式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決定性因素。自然條件在人口分布中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比如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極低,人類主要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種群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用動物和植物的分布。人類馴服野生動植物,發展農牧業後,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類的分布也不斷擴大。比如,由於水利的發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本被認為無法發展農業的沙漠和幹旱地區也隨著農業的發展開始有人居住。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采掘業的就業人口不斷減少,城市制造業和各種服務業日益繁榮。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各國的工商業中心往往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2)生產發展和布局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歷史上,農業生產的分布與人口分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農業發達地區往往既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又是人口密集區。農耕時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布局是決定壹個地區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相反,在農耕技術落後的地區,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肥力進行粗放經營,產量低,養活的人少,所以人口稀少。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力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發達國家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所需的農業勞動力大大減少。原來分散在農村的人口逐漸向城市和工礦區集中。比如美國的農業勞動力只占全國總勞動力的2-3%,卻生產了全國所需的120%的糧食。生產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往往導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比如前蘇聯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人口集中在東北,這是生產布局不平衡的表現。此外,交通的發展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範圍。而且交通沿線的人口也越來越密集。比如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壹批繁華的港口城市沿著運河崛起,成為全國人口密集的地區。(3)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如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重大變化、戰爭、饑荒、流行病、傳統觀念等。,都對人口分布有影響。政治因素有時會對人口分布產生巨大影響。短時間內,人口分布會發生變化。比如二戰期間,從東歐遷到德國的人口達到600萬。新中國成立後,為平衡生產力布局,支援內地和邊疆建設,國家有計劃地動員東部沿海地區的工人、退伍軍人和技術人員向內地和邊疆流動。
上一篇:春秋(春秋經)詳細資料收集下一篇:7本校園社團活動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