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誰知道曾氏的來歷?

誰知道曾氏的來歷?

壹、姓氏的起源

Zēng姓有兩個來源:

1,從姓,於霞後裔,以國名為姓。相傳舜帝年間,鯀之妻因夢見吃薏米而生下禹,於是舜帝賜禹有氏。據《世本》、《元和姓氏纂修》和《姓氏考》,相傳第五孫邵康曾將幼子屈列封在山東蒼山縣西北壹個叫“山”的地方。這座孫中山修建的撣邦少康的房子,歷經夏、商、周三朝,近兩千年來屢遭攻擊。直到春秋時期,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這時,處於亡國之痛的太子跑到鄰國魯做官。後改原國號“譚”為姓,後進城表示離開老城,名曾,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2.根據有關資料,外國人或外姓的人取姓,土家族、彜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都有這個姓。

姓氏始祖:屈烈(燕侯)。在古代的帝舜時期,鯀的妻子因為在夢中吃了薏米而生下了禹,帝舜就給了禹壹個姓氏。於霞第五孫邵康復興石霞,曾封幼子屈烈為“山”地(山東蒼山縣西北)。從此,虢國歷經夏、商、周三朝,互相攻訐了兩千多年。直到春秋時期,才被莒國兼並。此時,帶著亡國之痛,誌國吳王外出到鄰國魯國為官,其子孫以原國名“誌”為氏,後又移城邊,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屈列成為曾氏的始祖。

第二,遷移分布

曾氏祖籍山東蒼山縣西北。先秦時期,曾逃往魯國的後裔在魯國做官,他們就是這樣生存下來的。同時向周邊地區傳播,使得曾氏族人遍布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時期,曾姓人壹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聖人”,聲名顯赫,人丁興旺。曾參長子孫增樂,曾為西漢山陰郡公,曾樂之子桓有兩個兒子:徐、廣。廣第四代望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為扶風府,次子於、常分別遷居冀州(今河北薊縣)、青州(今山東淄博市東北)。據曾寶誌的孫子說,西漢末年為了躲避王莽叛亂,壹千多名宗族成員從山東遷到了廬陵縣(江西省吉安市西南)的吉陽鄉,那裏就是吉祥之家。曾有兩個兒子:陳和王毅。曾參第五世孫增成,有覺、老、陸三子。略住撫州南豐(江西省廣昌縣東),是撫州(江西省臨川市西)的房子。曾闡述的第十世孫增珍,為避亂,突然遷居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南)。其子曾雍遷居前州(今江西贛州市),第11世孫增宗遷居膠州(今廣東廣州)。至此,漢末以前,曾氏宗親因官累或戰亂而不斷遷徙,已分別進入山東、河北、湖南、陜西、江西、廣東等省。人口眾多,家庭富裕,形成了幾個大縣。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繁,社會始終動蕩不安。再加上西晉末的“永嘉之亂”,中原士紳大規模南遷,所以這壹時期曾也大量進入南方各省。其中壹人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又有數人遷居蜀郡(今四川成都)、(今江西南昌)、(今江蘇)等地。因此,唐朝以前,曾氏已遍布全國,名人不斷湧現,家族勢力日益壯大,逐漸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姓氏之壹。盛唐時期,社會穩定,宗族發展加快,擴張擴散成為時尚。唐朝末年,還有人遷居福建。到了宋朝末期,由於戰亂和外族入侵,曾氏幾經遷徙。元明清時期,曾氏已流傳到各地,也有人流傳到臺灣省和海外。今天,曾姓在中國人口眾多,特別是在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這四省的曾姓人口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66%。曾姓在中國排名第38位,在臺灣省排名第16位,人口眾多,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49%。

第三,歷史名人

曾典:字,又名曾,春秋時期武城(今魏莊鄉南武城)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壹曾參的父親。它和顏回的父親顏和孟子的父親孟壹起被供奉在曲阜孔廟後面的神龕裏。《論語》載著他和魯茲、尤然、龔錫華與孔子坐在壹起,談論個人利益。談到個人興趣,他不再打鼓,說要在晚春穿上春裝,帶著五六個誌同道合的大人,帶著六七個少年,在伊河洗澡,在舞池上吹吹風,再唱回來。孔子聽後大為贊賞,嘆道:妳想的和我壹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的時候,為他“倚門而歌”而哀,被人稱為魯瘋子。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蘇伯”被追封。1009(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萊蕪侯”。1530(明嘉靖九年)改名為“聖人曾”。

曾子:曾參,春秋末期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順著稱。相傳《大學》是他寫的,被後世儒家稱為“宗盛”。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拜為商。當官累為才子,太普遍了。

曾玉:曾參長子,曾嘉長孫,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人。拜官韓,勸大夫。

曾萬:韓振南將軍,帶兵攻克南疆,開拓南康郡疆域。後來,它被命名為南康伊勢。

曾輝:曾慶的孫子,曾慶的次子,曾任城南印青光祿大夫吳三奇的常侍,國子監敬酒,任欽差大臣。

曾芳:唐朝時,他是程響的縣令。當時,人們正飽受瘴氣之苦,曾芳用藥物來幫助他們。人們壹個接壹個地來要藥。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賈有,秀才。參與王安石變法,任過三任秘書。在惠宗統治期間,他主張調和新舊派系。

曾軼: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他能寫詩和散文。他曾編過《類說》,還把大量有關齊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書》。

曾幾:江西贛州人,南宋詞人。他在江西和浙江被判刑。他的詩學是江西派,風格鮮明。陸遊曾經跟他學過詩歌。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谷(1019-1083),南豐(今江西)人,人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詔編輯校勘史家書籍,曾獲王安石稱贊。散文平實舒緩,擅長敘事推理,講究條條框框的結構。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有些文章並不充滿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主張在“符合前王意願”的前提下改變“法制程度”。有“元豐班稿”。此外,《隆平集》還以“造”為題。

曾露:明代新人,自幼好學,博采古今,以文著稱。後來拜禮部侍郎,寫了《大明李稷》,傳遍天下。

曾瓊:福建福田人,明代傑出畫家。擅長畫人像,素有“照鏡子,妙不可言”之稱。他的畫法風行壹時,弟子眾多,出類拔萃,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陳波派”。

曾:江蘇江都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曾在山東、山西巡撫任兵部侍郎。

曾生:曾振生出生於廣東深圳坪山鎮石灰皮。參加“壹二·九”抗日救國運動,當選中山大學工人抗日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加入中國* * *產黨。1937之前在當地工作,後加入遊擊隊,轉業到部隊。抗戰時期,任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 * *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書記、廣東抗日遊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珠江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壹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壹、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生產者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是《曾生回憶錄》的作者。

曾文迪:侯亮人。天文、占蔔、黃庭、室內書籍,應有盡有,尤其精通地理。

曾誌堯,字(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是和的祖父。他是北宋以來南豐第壹秀才。歷任麗芙主簿、涼州錄事參軍、左郎著作、浙江靖西轉運使等職。我州素有守守、泰守、泉州、江蘇、陽、湖北之稱。這位官員是禮部大夫,後來被任命為吏部大夫。曾誌堯在為官期間,減少百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大吵大鬧。在壽州,當周知離任時,壽州人多次留下來,以至於他們幾天都無法成行。之後,他們帶著兩個士兵獨自騎馬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誌堯直言不諱,敢於揭露人們的錯誤。他向醫生魏堯抗議說,他了解蘇州,他的所作所為是非法的。其他人不敢說話,所以他被彈劾,魏堯被免職。結果,姚經常因為在奏章上言辭激烈而得罪很多權臣,多次被降職或調職。死後給大夫和太子出主意,封護國公。姚智壹生著述甚多,有《仙翼》30卷,《廣中太極》80卷,《前關》30卷,《小喜瑤姬》10卷,《直言集》10卷,《陳為瑤姬》3卷。

曾公亮:鄭躍鐘鳴人,北宋著名人物。泉州(今福建省)晉江人,以通曉法事典故著稱,曾主編《吳京通誌》。

曾國藩:洋務派與晚清湘軍領袖。原名子承(1811-1872),字伯翰,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後卒於南京。有《曾公全集》。

曾紀澤:字介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晚清外交官。他關註時事,博覽群書,熟悉西方語言。壹開始我用影子編了戶籍部外交部長,然後我就攻擊侯爵。光緒四年(1878)任駐英法大使,1880任駐俄大使。中法戰爭期間,我主張抗戰。1885年任海軍衙門副使,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府民族事務大臣。1887年,他寫了《中國先睡後醒論》,認為“強兵”優先於“富國”。有壹本曾惠民遺作集。

曾國荃:曾國藩的弟弟,名叫傅園(1824-1890),本名舒淳,龔升所生。從1856年開始與太平天國軍隊作戰,1862年進入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占天京,獲得第壹伯爵稱號。65438年至0866年任湖北巡撫,因撚軍戰敗而辭職。又起用1875,歷任陜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允幹: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著有《切韻五註》、《余目古讀考辨》、《尚書讀本》等。

第四,縣廳編號

王俊1

魯郡:西漢改薛郡為魯國,治於魯郡(今山東曲阜)。相當於山東的曲阜、藤縣、泗水等縣。晉改為陸縣。

天水郡:西漢丁原三年(公元前114年)初建,治於萍鄉(今甘肅通渭縣西北)。相當於甘肅的通渭、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以及天水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西晉遷都上托(今天水市)。北魏相當於今天的水、秦安、甘谷等市縣。

廬陵縣:東漢時位於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遷治高昌(今江西太和西北)。相當於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的地區。

廬陽縣:韓誌縣,位於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縣位於山西省吉縣。

2.大廳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註重修身養性,每天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1)是否為他人盡心盡力;(2)妳在對待朋友上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妳復習了嗎?“三省廳”由此得名。

武成堂:曾氏來自源頭。夏朝皇帝邵康,封他的幼子屈烈建立莊國(在山東蒼山縣西北),壹直延續到夏商周。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吳王逃往魯國,後稱吳城,即現在的濟寧嘉祥縣。“譚”去易(唐)為曾,稱曾氏。曾點,吳增的孫子,是孔子的聖人弟子。曾憲梓的兒子曾參與研究孔子,被後世儒家奉為“聖人”。婺城是曾先祖的出生地,“婺城堂”之名由此而來。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曾參與“慎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家族的主要堂名有:廬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壽嶽堂、楊誌堂、文若堂。

動詞 (verb的縮寫)宗族特征

1.曾姓人很早就遍布全國。

2.曾氏以仁、孝、禮著稱。

3.曾姓線條排列整齊緊密,時代和宗族特征明顯。

4.曾姓的線條排列有序。因為有壹個叫曾的名人,曾經是孔子的弟子,世人稱他為聖人,他的後代也是聖人,所以曾氏家族的字輩,也就是指孔氏宗親的“命字輩”,即“望言之,我必承之,我必昌,我必慶昭顯之盛,使德威看不起妳,以示欽紹之慕,建立壹個安定繁榮的未來。”

  • 上一篇:有什麽好的關於都市醫生的小說嗎?請推薦壹下。
  • 下一篇:杭州傳統村落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