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2013-2017年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顯示,雖然我國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在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體系的建立和學術界發起的實地調查上,而對民俗文化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產業化發展及其轉化機制的研究明顯不足。老藝術家雕零,老作坊被碾壓,老手藝失傳摻假,連年畫、皮影戲、剪紙等幸存的經典民間文化藝術也壹直在衰落。

我國發展的文化產業大多針對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越了傳統的演出產銷模式和“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呈現出壹定的規模發展和自覺追求。

由於整體戰略不夠清晰,產業布局混亂,產業創造力薄弱分散,我國民俗文化的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遇到了瓶頸。

主要民俗滿族受漢文化影響,節日與漢族相似,重視農歷新年。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慶祝元宵節,在第壹個月的第二十五天,為來年祈禱“添倉節”。農歷二月初二鎖龍,還有5月5日的“蟲王節”,6月6日,8月15日的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戶戶講究煮粘粘的高粱米,放在倉庫裏,用稻草稈。

織壹匹小馬,放在飯碗裏,表示馬馱著糧食回家,豐衣足食。第壹天加新米,連續加了三次。也有人用高粱稈做兩個鋤頭,插在他們的飯裏。這個節日在東北農村壹直保留至今;蟲王節,六月的那壹天,容易發生蟲災。過去居住在遼寧岫巖、鳳城的滿族人,在六月初六到蟲王廟祭拜,殺豬祭祀,以避災保田豐收。現在沒有蟲王祭掃的活動,但是家家戶戶都要在這壹天曬衣服,防止蟲子吃。苗族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日、端午節、吃年節、趕秋節等。,其中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壹般在秋天以後舉行。在節日的早上,人們把準備好的美味放在火坑附近的爐子上祭祖,並在牛的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它們壹年辛勤勞動的感謝。盛裝的年輕男女在大廳裏跳舞。

苗語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民慶祝豐收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壹般在收獲季節後,有的在農歷十月初十舉行,有的在農歷九月初九、初十、十壹月初九、兔日或醜日舉行。它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在節日的早晨,年輕壹代會準備美味的食物,虔誠地放在壁爐旁的爐子上,祭拜他們的祖先。在牛的鼻子上抹點酒,作為壹年辛苦工作的獎勵。姑娘們身著顏色鮮艷、風格各異、繡邊或花紋的蠟染內衣或長短百褶裙,戴著惹眼的耳環、量手鈸等銀飾,與俊俏的小夥子們翩翩起舞(男彈蘆笙,女舞成弧線)。入夜,大銅鼓聲傳遍全村。外村的男青年吹著燈籠來到村子附近的“油坊”場(也叫“坐姐”、“坐村”、“踩月”,即青年男女的社會戀愛活動),村村歌聲不斷。通過二重唱,相愛的男女將被愛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緞絲帶連接在壹起。

如果苗年遇上“吃鼓藏”年,就更隆重地表示“大家庭”了。“鼓藏”是家族成員舉行的祭祖儀式,每隔幾年舉行壹次,時間從78年到10年不等。“鼓藏”前,“鼓藏”牛(餵了三年鼓藏神的大牛)排隊打。屆時,大家推薦的“鼓隱頭”將主持儀式,殺牛祭祖,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會來參加,活動會持續十多天。

吃年貨節

也叫“新和節”。“吃新”是生活在清水江、都柳江中上遊的苗族節日之壹。沒有統壹的日期。按照習俗,在收獲的季節,找壹片水稻長勢最好的田地,大家會在這裏慶祝“吃新節”。

相傳古時候,天下沒有小米,只有掌管天庭(雷公)的小米是國有的,人們只好以打獵為生。苗族先民為了得到谷子的種子,叫老帶著9999種珍禽異獸到粟國取九鬥九升九碗谷子種子,放在倉庫裏,待來年開春播種。但有壹天晚上,阿吾有壹只長臂,用手抓住了地平線,借著天燈的光,踩在壹塊石頭上,不小心把天燈打翻了,剛好掉到木谷倉頂上。結果發生了火災,而且火勢越來越大。那粒種子在倉庫裏哭了,最後在煙霧中飛向天空,跑回了家。高老去找高虎,請他勸說顧鐘回去,但高虎堅持認為顧鐘沒有去天堂。沒辦法,高老和高虎商量,用9999種珍禽異獸換糧食種子。嘴裏磨破了九層皮,聲音說幹了九壇子水,但他不服。苦思九天,終於想出了壹個方案:等小米熟了,派壹只狗去稻田裏滾幾圈,這樣就可以把小米帶回毛毛上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晨,狗要出發了,叫它帶著梗高五尺,穗長五尺的種子。但是因為狗急了,到了南門的時候,不小心絆倒了,寫下了自白書。結果跑到壹個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裏,很快就滾了回來。被告虎虎識破了這個計劃。狗到了天橋,虎虎派了九十九個壯實的勇士守橋。他們把狗撞進了天河。他們以為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壹條。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狗掉進天河後,很快就把尾巴高高地舉在水面上,費了好大勁才遊過天河,回來時尾巴上還帶著九粒。我告訴老我有壹粒種子,於是我耕田,把種子取了出來。在古歷的六月六日,壹串串像狗尾巴壹樣的谷穗從秧尖拔了出來,壹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7月13日,是種壹年糧食的日子。這壹天,我挑了九升小米,煮了壹大鍋好吃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碗給狗吃,然後自己嘗了嘗。剩下的種子年年播,讓人吃白米飯。為了記住撿谷物種子的日期,7月13日被定為新的節日,代代相傳。

節日那天,每個家庭都會在新山谷做飯。黎明時,人們帶著新的米、酒、雞、鴨、魚和肉到地裏。祭祀完祖先後,宴會就開始了。每個人圍成壹個圈,每個人都把酒杯舉到下壹個人的嘴邊。老人壹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然後互敬壹杯,壹飲而盡。頓時,歡聲笑語在田間回蕩,唱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文體活動開始,壹直持續到黃昏。

4月8日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據傳說,很久以前,格桑(今桂陽附近)的苗族人民過著幸福、滿足、衣食無憂的生活。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為了抵抗統治者官兵的進攻,帶領人民英勇作戰,沈重打擊了入侵者,卻在四月初八不幸犧牲,葬於“賈家圩”(今貴陽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雅努人的英雄氣概,迄今為止,農歷四月初八,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貴陽的噴水池前。

當時噴泉旁紅旗飄揚,人群蜂擁而至。吹笙吹笛子,唱歌,玩獅子,玩龍燈,玩球類遊戲和比賽。男生的蘆笙比賽有意思。他們壹邊演奏蘆笙,壹邊做快速旋轉、小步、倒立等技巧。夜晚的貴陽城和噴泉區燈火通明,如同白晝,到處歌舞升平,壹派歡樂景象。

4月8日的活動在四川、湖北、湖南和貴州的苗族人中也很受歡迎。

周西蘆笙節

居住在凱裏周西的苗族人。農歷正月十六到二十是蘆笙節。蘆笙堂位於周西井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壹大早,主持蘆笙堂的幾位老人帶著蘆笙來到荊坎,念著碑文說:“吹笙摘月,是苗族人流傳千年的娛樂活動。正月初壹,各地紛紛效仿,以娛樂方式慶祝新年,更是我苗族人民的自由結婚儀式……”看完後,我把葫蘆裏的米酒倒出來,在碑石上和蘆笙堂正中噴了幾口酒,大家又喝了壹口,吹了第壹首《蘆竹曲》;這時,戴著銀首飾、穿著五顏六色節日服裝的女孩和男孩隨著甜美的曲調翩翩起舞。男生向對的人要絲帶,女生把絲帶系在對的男生的蘆管上。三天過去了,這對年輕男女找到了自己的伴侶。此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依然背著米酒,在石碑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在大廳中間放壹個稻草標記。從此蘆笙高掛,直到糧食回倉,農歷的“苗年”才能取下來,直吹蘆笙節。第四天,春天到了,年輕的情侶們無拘無束地聊天唱歌,交融感情,互贈信物。

端午節

端午節是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這時,成千上萬的人盛裝聚集在河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祭祀活動。比賽壹開始,數十艘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喧天,禮炮齊鳴,觀眾大呼驚天動地。在岸上,還有載歌載舞蘆笙等活動。晚上,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傾吐真情。

釣魚節

釣魚節是黔中杜牧和南明河兩岸的苗族節日。杜牧發源於吳韻山,在貴州境內向北流入南明河,在尤裏和福來交界處匯合,然後向北流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苗族人在播種和插秧需要水的時候在河邊祈雨的雨節,但時間長了就逐漸演變成了捕魚節。

節日期間因地而異。從3月到6月,由各村有聲望的擅長捕魚的“漁民”決定。屆時,年輕力壯的男人會去山上采集樹葉“制藥”,在河裏捕魚,而女人會在家裏準備臘肉、香腸、糯米和酒。到了中午,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帶著酒肉到河邊吃飯。吃完後,那人吹響了蘆笙。女人們唱著民謠,玩得不亦樂乎。當太陽落山時,我會把新鮮的魚帶回家,為我的親戚和朋友舉行宴會或把魚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寶寨苗族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農歷六月的“信”(e)日(按歷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族姑娘們會盡最大努力打扮壹番,穿上花裙子,佩戴銀飾,並“攜帶”節日禮物,回家看望父母和村民。節日期間,全村壹片歡騰,鼓樂齊鳴,蘆葦吹拂起舞,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吉崖山腳下,翁崖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打麻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的場地裏,歡呼聲此起彼伏。相愛的青年男女被邀請到樹林裏,在溪邊唱著民歌,向對方傾吐愛意。

華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華山”、“打華山”或。“踩山”又稱“跳田”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和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節前,幾個苗寨共同組成了華山會三人領導小組,花場改選三年,七年,十二年,從壹片風水豐沛的平地。

屆時,穿上節日盛裝的“花田”,高掛燈籠,飄揚彩旗。花柱高高聳立。身穿雙排扣夾克、頭上裹著藍色長布的男人和穿著節日服裝、精心打扮的女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在會場,演奏蘆笙、吹口哨、敲銅鼓、載歌載舞。蘆笙舞貫穿花展始終,歌賽是花展的重頭戲,爬桿賽是最引人註目的舞獅、武術比賽、鬥牛、賽馬活動因地而異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壹種輕松活潑的感覺。穿著鮮艷衣服的姑娘們隨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男人壹邊吹壹邊排隊跳舞。女生圍著蘆笙隊轉圈跳舞。有的是小夥子在前面吹笙,姑娘手挽手在後面縱舞,或者上百人隨著音樂起舞,歌舞升平,令人耳目壹新。舞獅很有趣。壹個豬頭(或者壹只雞)和兩瓶酒掛在站立的花桿頂端。舞獅後,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剝了皮的松樹做的,高高的,光滑的,細細的。中獎的難度很大,經常有人用梯子去取中獎的產品。爬花桿表演最具民族特色。表演者壹邊吹笙,壹邊繞著鋼管舞。壹只鷂翻身上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繞竿倒掛,吹奏蘆笙,壹只鯉魚直立,身體翻轉180度,反復爬到竿頂作樣子。表演者倒掛著,腳放在花桿上。吹著蘆笙下來,離地幾尺,壹個筋鬥,輕盈舒適,勝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女子穿麻繩比賽的表演很有意思,討論了搓麻繩和穿針的質量和速度。

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給他們帶來了節日的歡樂。華山將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他們所愛的女孩將被青年男子打開的花傘聚集在壹起,相互依偎,傾吐心聲。華山會處處洋溢著節目的氛圍,充滿了真摯的友情和純潔的愛情。

火星切割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幹貴州關嶺壹帶。節日的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民約。根據姓氏的不同,節日的時間也不同。大概7月,8月,9月27日。壹年壹次,按宗族戶輪流值班,值班年負責召集大家討論鄉規民約及相關大事。然後值日年家人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意的酒”,並為下壹個值日年敬酒。反過來,又是壹年之交,在誰家開個會,推心置腹地喝壹杯。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是春節。農歷年三十晚上,壹家人聚在壹起,不允許外人打擾。他們半掩著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人不得入內。初壹淩晨繼續放鞭炮,祭祖消災。人們用手攔牛攔羊,說:“趕牛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夜飯。在第二年的第二天,苗族家庭成員穿著盛裝從壹個村莊到另壹個村莊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將向客人們敬酒三次。每個家庭都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年輕的男女聚集在村莊旁邊的草坪上,演奏蘆笙、秦越,載歌載舞。有些地方還會舉辦“踩花山”“合並牛”等活動。

吊橋節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族鄉寨頭傳統節日,又稱“二月二”。相傳寨頭人最初居住在吳冶。因為寨頭土地肥沃,所有寨頭人壹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會跟著走,但是石坪河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村裏的古羅(長老)商量了壹下,決定建壹座橋把龍帶走,因為龍象征著吉祥和幸福。村裏的十二棟房子都要連起來,所以這座橋建了十二個橋墩。這座橋修好後,被命名為“接龍橋”。這座橋是在農歷二月初二建造的。為了紀念這壹天,寨頭苗家每年十二房各擡壹頭豬,在橋上宰殺。

寧波民俗文化

年糕制作

慈城年糕歷史悠久,寓意吉祥。壹直是寧波第壹吃飯的地方。

骨頭和木頭嵌體

始於隋唐,盛於清代中葉。是民間工藝與家具、建築相結合的裝飾形式,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虎頭鞋

它是壹種童鞋,有驅邪的作用,有上千年的歷史。

馬燈雕

是當地特有的民間舞蹈小調,在表演花燈舞時演唱。這首曲子歡快、明快、動感、氣勢,在寧波城鄉間廣為流傳。

蒲川鼓

萊普船鼓始於1810,是當地漁民和從外地遷到這裏的漁民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浙東漁民民俗特色,深受人們喜愛。

  • 上一篇:錢重!2021上海車展最佳參展指南
  • 下一篇:求演講“我們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請大家幫幫忙~謝謝!!跪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