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壹個互相聊天,聊山海的地方。誰能想到這能反映出壹個很大的社會問題!除非有視角獨特的大師讓它“活起來”,否則茶館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就是語言大師老舍,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手法,讓整個劇本的語言綻放出多彩的生命。
老舍出生在北京壹個大院裏,壹個姓舒的貧苦滿族家庭。我爸爸是部隊警衛,我媽媽靠洗衣服掙錢。父親早逝後,生活更加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第壹,他資助老舍上學是為了壹個慈善家,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老舍的不懈努力。他長大了,有所成就。在後來的創作過程中,深深影響他的是當時的情況。茶館之所以有“以小見大”的特點,也與其平民背景密切相關。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壹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壹點就是全劇只有三幕,壹幕壹段時間,簡單明了,易於展現劇情。從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再到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展現了時代,時代作為人物表演的背景,相得益彰,讓小小的茶館上升到了讓人不得不用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判這部傑作的地步二、茶館雖然平淡,但宗教眾多,草木九流。但有幾個人物貫穿全劇,起核心作用。1.王利發(茶館掌櫃)2。宋先生(膽小,但沒懷孕)3。張先生(正直的人,非常愛國和健康)兩位茶人,宋先生和張先生,與有著良好的友誼。在這種所謂“熱鬧”的茶會觀眾中,能找到幾個願意掏心窩子的老太太,真的不容易。聽著!妳說的不是客氣話就是奉承話。雖然我不知道老舍塑造這樣壹個人物的用意何在,但至少通過這次與三個有點人情味、有點“良心”的人的對話,人們可以深刻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冷酷!發人深省。第三,兒子繼承父親的生意。這是壹些具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時代在前進,衣服也很前衛。客人的想法呢?!這是壹個幻想的包裹。它不會改變內容。比如以前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了個兒子,現在已經“升級”成師傅了。麻子劉的做媒生意把兒子變成了“花花聯營公司”(為外國人和官員提供女招待和吉普女郎)。老奸巨猾的吳祥子在兒子的生活中改名為世襲特務。人啊!為什麽在這方面總是“循規蹈矩”?
老舍,無論妳想傳達給後人什麽,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無法評論它的優缺點。在妳面前,我只能說:“謝謝妳!謝謝妳們把這麽寶貴的財富留給年輕人。”
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感美是古典詩歌內涵美的重要內容。這種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種情感:對國家深深的愛,強烈的思鄉之情,執著的男女之愛,美好的友情,熱烈的骨肉親情。中國古典詩詞所蘊含的崇高而偉大的情感美,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幸福、繁榮、穩定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情感美
什麽是情感?《現代漢語詞典》說:“情緒是對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欽佩和厭惡。”【1】只要是正常人,就壹定有感情。只要有情緒,他就會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中國的古典詩詞是古代人表達感情最有效的工具。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陸機在《文賦》中說:“詩因愛而美”;[2]嚴羽也在其《蒼話》中說:“詩者,吟詠性情也”。[3]我們今天讀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下的偉大詩篇,都感受到這種真摯情感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震撼力量。這種真摯的情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對國家的熱愛
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是壹個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民族,是壹個深愛自己祖國的民族。為了祖國的統壹和民族的獨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上湧現出了壹大批熱愛祖國的仁人誌士和壹大批優秀的愛國詩人。他們詩歌中表現出的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歷史上感人的精神文明之花。他們留下的無數詩篇,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比如明代詩人楊繼繩寫的《義詩》:“英氣猶太虛,丹心照千古。我這輩子從沒為國效力過,我是作為壹個忠誠的靈魂離開的。”這是詩人面對死亡唱的壹首愛國豪邁的歌。前兩句慷慨激昂,意在表明“天地有義”。楊繼繩本來就是壹個正直、正直的人,出仕後更是以忠義、敢諫聞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任南京吏部尚書。後改為兵部元外郎,據理力爭,反對韃靼人北侵。因彈劾大將秋鸞誤國,被貶為滴道郡官。秋鸞倒臺後,詩人復職,並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彈劾奸臣嚴嵩,遭到嚴嵩迫害。經過長期囚禁,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殺。這首詩最難能可貴的是,詩人並不認為死就是報國的終點。臨刑前,他想到“終其壹生不報效國家,留其為忠魂。”也就是說,活著就不能斬斷朝臣,盡職報國。死後要繼續用忠誠的靈魂去實現報國的誌向。最後兩句直截了當,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熾熱的愛國熱情,至死不忘報國之誌。
第二,強烈的鄉愁
“他知道今晚的露珠會結霜,家裏的月光要多明亮啊!."炎黃子孫有著強烈的思鄉情結,這是愛國情結的基礎。很難想象壹個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的人會去愛國。鄉愁是壹種高尚的情感,包含著對家鄉親朋好友的深情,對家鄉山川的眷戀。古代詩人寫了太多的漂泊詩,表達了不同卻又非常相似的對故鄉的感情。這些詩不追求奇奇怪怪的立意,更不追求精致華麗的辭藻,只用深情的句子寫出遠方鄉愁的深情。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也?。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和寒冷。對於壹個人的人來說,最容易觸動旅行的思緒,感受到招待所的蕭條和流年。凝望明月,更容易讓人想起故鄉,思念親人。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感染了李白,他寫了壹首帶有強烈鄉愁的詩,靜夜思。
第三,男女之間執著的愛
男女之間的愛情是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所以愛情詩在中國古代豐富的詩歌遺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愛情詩在古代民歌中非常發達。從《詩經》、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到唐代民歌、明清民歌,情歌往往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就文人詩歌而言,從屈原的《九歌》、漢魏六朝的古詩,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有大量的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愛情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真摯動人。它們表現了古代人對愛情的強烈追求,愛情得到滿足時的喜悅和歡樂,更多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而產生的妳將何去何從的悲傷和痛苦。在中國古代眾多的愛情詩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壹首是關於“春蠶到死,夜燭盡”的愛情追求,至死不渝。比如韓樂府的詩《上斜》:“上斜!我想認識妳,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河中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合,敢與君!”
詩的開頭,女子向天發誓,表明與君的愛情關系,希望他們的愛情永不中斷,永不枯竭。為了表明對愛情的忠誠,她像彈幕壹樣壹口氣列出了五種不可能的情況,從反面說明了她對“想認識妳的丈夫,長命百歲”的執著追求。只有山變平,河幹涸,冬天雷聲隆隆,夏天雪花飛舞,天地壹體,她才能和心愛的人斷絕感情。而這五種情況都不可能,自然她和“君”的愛情也不會“絕對沒落”。詩中的各種場景互不關聯,但在表達愛情的堅貞這壹行上,它們被美麗地串成壹個整體的抒情意象。讀完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了壹個直爽、活潑、深情的女人站在我們面前。她對愛情的追求是那麽堅定不移,純潔而激情;誓詞如此幹脆利落,不假。這種自然流露的純粹真實,讓人心曠神怡,深受感染。男女愛情的美好歸宿是結婚。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從根本上褻瀆了神聖的愛情。因為夫妻互愛是人間壹道亮麗的風景,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礎,是人類基本的道德關系之壹。夫妻之間的愛是家庭和諧的核心內容,夫妻之間的愛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中國古代的夫妻關系中,盡管受到男尊女卑的影響,但人們仍然把互敬為賓、相親相愛、富貴不易、白頭偕老視為美德,對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忘恩負義的卑劣行為不屑壹顧。
在大量的古代愛情詩中,有很多描寫夫妻愛情的詩句。如杜甫的《月夜》:“遠在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這是壹首感傷、感人、真摯的詩。寫壹首題為《月夜》的詩很精彩,但並沒有寫作家本人看到的“今夜長安月”。而是從千裏之外寫,用“獨”字看兩地相思。就表達而言,可謂壹舉兩得。不談思念自己的痛苦,只在乎妻子遙遠記憶的悲傷。夫妻倆深情款款,溢於言表。“獨立”二字更有深意。夫妻分居兩地,所以叫“獨立”,這是第壹層意思;孩子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父親,不了解母親望月的心情,所以叫“獨立”,這是第二層意思。項鏈描述的是妻子獨自望月的形象。雲霧濕,玉臂寒。可以看到妳站了很久,心裏很著迷。尾聯的“雙照”與“單觀”相對,表達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悲傷的日子裏,只有希望能給人生存的安慰。雙照中仍有淚痕,壹派悲喜交加的景象。詩人對感情的書寫是如此雄辯。
第四,良好的友誼
友誼是人生旅途中鼓舞人心的伴侶,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壹;友誼是生活的需要,是朋友之間的高尚友誼。它不僅是個人事業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之壹,也是關系到人際和諧和國家穩定的重要方面。人非草木,誰能無情?生活離不開友情,事業離不開友情。友誼是信任和理解,無私奉獻和高尚人格的體現。真正的友誼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親密關系。當我們在壹起的時候,我們應該互相鼓勵。當我們在遠方的時候,我們應該提升我們的聲譽。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應該享受它。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生死與共。這種友誼的特點是思想上互相幫助,品行上互相磨練,學習上互相借鑒,事業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關心。在中國文學史上,歌頌這種高尚而真摯的友誼的詩詞數不勝數。如李白《聽說王昌齡移至龍標窯左》說:“已落地,文道龍過五溪澗。吾心憂明月,將隨風而去,直到夜郎溪。”這首詩是李白得知王長齡被貶後所寫的真摯友情的詩,表現了他對王長齡的深切同情。這首詩的前兩句講述了時間、環境和事件。現在是晚春,環境中到處都是飄飄欲仙的花朵和聽起來像是“不如回家”的布谷鳥叫聲,這壹切無疑給人帶來了悲傷。在這種氛圍下,聽到王長齡被貶龍標,過了五河,就更難過了。
最後兩句是抒情的。人隔兩地,相濡以沫難相隨,但明月當空照,千裏可* * *,故詩人寄愁於明月。讓這顆悲傷的心隨風而去。與月亮,與不幸的朋友,直到夜郎西。因為我們遠離萬裏,不能相見,詩人的感情如此強烈,難以表達,難以安放。只有通過能* * *千裏之外的明月,才能“遙寄他們”。
李白與杜甫的交往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珍貴的壹頁。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他們有著深厚的友誼和靈魂伴侶。離別後,他們彼此思念,留下了壹些動人的詩句。李白與杜甫初遇洛陽,是唐玄宗三年天寶初夏。夏至秋,漫遊於梁(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經過壹個冬天的告別,第二年我們又在東麓相遇,直到秋天分手。分手後,杜甫想去長安,而李白住在沙丘。想到在壹起的快樂日子和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李白寫下了《沙丘門送杜甫》這首詩:“我在這裏做什麽?地勢很高的沙丘之城。城邊有古樹,秋聲日夜響。魯酒不醉,白唱壹曲。若以為君子,必遣往南。”
前兩句,詩人用自責的意思寫了“我”:“我是來保護東西的?地勢較高的沙丘之城。”問空洞的問題,懸念陡升。為什麽詩人對來到沙丘城這麽生氣?難道只是因為無事可做嗎?
詩人所處的環境:秋風吹來,老樹孤懸。這股風給閑人帶來了什麽?接下來的兩句話,點出了詩人當時的心情:“不醉魯酒,同唱壹曲,取回情。”唱歌喝酒,本來是詩人壹生最喜歡做的事,此時卻是那麽的無聊和無趣。為什麽?
詩寫到這裏,每壹句都以“我”為中心。生活單調,環境淒涼,心情壓抑。這壹切似乎都是詩人在向外人訴說自己的苦衷,與“思君(杜甫)”無關。直到最後兩句“君若以為君,則遣往南。”筆鋒壹轉,讀者壹下子就明白了詩人前六句的意思:這種生活,這種環境,這種心情,這種難以擺脫的孤獨,都是因為對“君(杜甫)”的向往。
五、溫情脈脈
深情是壹種美德,也是家庭關系的道德規範。中華民族歷來提倡家庭成員之間的“愛”、“關懷”、“友愛”、“和睦”,提倡兄弟、朋友、兄弟之間要相互尊重,對待長輩要有條不紊。換句話說,長輩和兄弟姐妹應該用愛和感情對待孩子和姐妹,孩子和姐妹應該尊重長輩和姐妹。只有這樣,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才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才能感受到骨肉親情的溫暖和幸福。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優美的詩句描寫了這種有血有肉的情感。這樣的詩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是晚輩對長輩的孝順。孝敬長輩,尤其是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曾被儒家視為壹切道德的基礎。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是重視人倫,倫理文化的核心之壹是“家孝”,尤其是對父母的孝。從孔子開始,孝就被視為“仁之本”,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追求的道德原則。孝順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民族美德。從古至今,古典詩詞無數次歌頌“孝”的主題,無數次謳歌父母的恩情。“可是壹寸長草有多少愛,我得到了三個春暉。”像小草壹樣的孩子如何回報父母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厚重的愛?我們該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詩人從不同角度回答。宋末詩人江萬裏寫過壹首名為《壽兒琴》的詩,是其中的代表作之壹:“生日難得,我過壹個春節。為母親祝壽,富貴外物總休。再說那句老話,教書也有被淹沒的時候,壹家人都是滿腔熱情。只有這才是真正的歡樂,歡樂在於國家。我的父母總是談論和平和勤奮。廬陵有幾千萬戶人家。三瑞堂的綠樹充滿了城市的和諧,盡頭是人情。我也老了,老了,也沒人尊重他們的親人。”第壹部,編劇給母親祝壽,不談富貴和外物,只說壹些家常老話。能讓父母開心的說自己窮的吃不上飯,還盡心盡力的贍養父母,他們覺得這是壹種真正的快樂,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接下來的片子裏,我寫的是父母的教導,當官要清正廉明,與百姓息息相關。作者認為他遵循了父母的教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他管轄的地方,人民淳樸和睦,子女能孝敬父母。
古語有雲,忠臣在孝子門口。作者既能在家孝敬父母,又能在外精忠報國,很有民族氣節。當元軍攻占他的家鄉時,江萬裏義無反顧地投水而死,顯示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正是因為作者真摯的感情和真摯的孝心,他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真摯的孝情深深感染了後世的每壹位讀者。
二是長輩對晚輩的親情。每個人都有舔小腿的感覺。誰不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怨子詩》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滲透著老父親對兒子的愛,讓人欣賞壹幅老父親教導兒子的畫面。它沒有使用傳統的嚴厲申斥的語言,而是有壹種幽默俏皮的味道:“鬢角上白發,肌膚不再真實。雖然有五個男的,但是寫字寫字總是不好。舒二十八歲,懶,無馬。星璇知學,但不擅長文學。段勇十三歲了,不知道六歲還是七歲。童子九歲,卻尋梨栗子。天堂是如此幸運,它就在妳的懷裏。”前兩句勾勒出壹個年邁父親的形象,白發蒼蒼,皮膚松弛。年紀大了,自然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自然要寫兒子。首先,有五個男人,但他們“總是不擅長寫作和寫作。”五個兒子似乎都沒有成功的希望,怎麽辦?詩人輕松地接受了。如果命運如此,不如喝酒取樂。結局看似很平淡,卻表現了詩人對兒子的愛。表面上,批評他們實際上帶有欣賞的味道。兒子們都很天真可愛,也沒有染上貪圖名利的世俗習氣。正因為如此,詩人在遠離官場,耕讀田園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家鄉的美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第三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情。兄弟姐妹同根,相親相愛。壹旦離開,彼此思念,真摯的感情溢於言表。比如王維的《在山東的山上度假想哥哥們》就表達了這種兄弟間的深情:“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前兩句正面描述親人的記憶,雖然語言通俗,但用心非常細致。真正壹個“獨立”字,點出獨居的孤獨;《在異鄉》,表現妳對遠離家鄉親人的失望。在誇大了氣氛之後,青年詩人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放假了”,自然會“兩次思念親人”。其實通過這首詩不難看出,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只是因為恰逢佳節,思念之情更濃。詩人的最後兩句話在他的想象中馳騁,描繪了壹幅家鄉親人爬山歡慶節日的畫面。在這裏,詩人沒有直接說他在想他的親人,而是用對比的方法說兄弟倆在想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到處都缺壹個人。”這種揣摩他人來表達自己的方法,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含蓄深刻,也使詩中所表達的兄弟之間相互關心的感情更加溫暖感人。
中國古典詩詞中所表達的對國家的深切熱愛、強烈的思鄉之情、對男女之情的執著追求、對骨肉之情的美好情誼和熱烈情意,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氣節、優秀完美的道德規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這種深刻而獨特的情感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發展繁榮的巨大力量。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情感美,繼承和發揚這壹光榮的情感美傳統,對於建設壹個幸福、繁榮、穩定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