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統壹”的整體觀念為基礎,認識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註重體內氣的波動,心理與生理的協調。它通過陰陽形氣理論和臟腑經絡理論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特別是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三寶和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保健實踐的各種原則,提出養生保健的方式必須是“以陰陽為基礎,以技能為調和”,“起居有常”,即, 順應自然,保護活力,遵循自然變化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時間和空間而動。
2.強調自我保健的全面性和辯證性原則。
人類的健康長壽,不是壹次照顧壹件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對人體的各個方面采取多種護理方法,根據情況堅持護理。因此,傳統養生理論壹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心理健康,從藥物強身到運動保健的全面綜合的防病保健,另壹方面又非常重視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同壹模式,針對每壹個目的的不同特點,體現了中醫養生動態整體平衡、精心配套的思想。中醫養生專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比如根據年齡,分階段註意保健;順其自然,養生;註重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註重環境養生。又如傳統健身的應用原則,主張根據自身需要,分別選擇動態鍛煉、靜態鍛煉或動靜結合鍛煉,並可結合指導和按摩。這樣既能彌補劣勢,把氣引向經絡,又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開發潛能和智慧,從而收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3、適應範圍廣
傳統養生可以和每個人的生活相壹致
從懷孕開始到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有養生的內容。另外,人在沒生病的時候,生病的時候,康復之後,都是需要保持健康的。不僅如此,針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域的人群,也有相應的保健措施。因此,中醫養生的適用範圍很廣,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全面普及,提高養生意識,把養生作為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上面可以看出,傳統養生確實是壹個偉大的寶庫,也是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國傳統養生知識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利器,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秋天上火其實是秋天幹燥。這時候“上火”的策略不僅僅是清熱解毒,還要註意潤肺。咽喉紅腫疼痛是上火的征兆,可以吃壹些瀉火的藥物,吃壹些滋陰的食物或者中草藥。但不要盲目瀉火。有些脾胃虛寒的人,吃了瀉火藥會傷胃。此外,秋季進補不當也是咽幹咽痛等“上火”的原因之壹。秋季要掌握清潤進補的原則。
秋天要保持嗓子濕潤,首先要記得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充足。因為聲帶振動非常快,保持正常的水分平衡有助於保持聲帶潤滑。秋季要多喝水、粥、豆漿,多吃蘿蔔、蓮藕、菱角、梨、蜂蜜等潤肺生津、滋陰清燥的食物,尤其是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清燥等作用。
2.“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必然導致醫療改革。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為解決這壹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人類身上真正落實這壹理念?昆侖-炎黃健康保險模式(KY3H模式)為此開創了壹條可行之路。本報特刊介紹了中國專家學者對此問題的認識和探索。
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8%-10%的生產率提高是由於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實現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過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70%以上導致人類死亡的因素是人可以控制的。中醫在防病養生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古人有句名言“聖人不治病而治病”。
後世的醫家把“未病先治”理解為三個層次:壹是未病先防;第二,預防病後變化;第三,及早治療疾病。
“未病先防”就是在沒有疾病的時候,預防疾病的發生。“防止病情變化”是指防止病情進壹步發展和惡化。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在於動態觀察疾病的變化,重視治標治本。“疾病的早期治療”是指疾病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上班防病”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沒病”時和疾病發生前采取積極措施。中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積累中,逐漸形成了多種“治未病”的幹預方法,方法簡單,費用低廉。中醫除了運用中藥或中成藥進行保健預防外,更註重通過滋補大自然、規律適度運動、根據體質進食,輔以針灸、足療、按摩、指導等方法來調節情緒,全面調節身心。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知之者,以陰陽為基礎,以技能為調和,飲食適度,起居有規律,故能與神和諧,能至壽終,能度百年。”中醫養生理論的核心是“調和陰陽”。通過協調陰陽,護陽益陰,重視維護“精氣神”,強壯五臟,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達到養生的目的。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治療這些疾病的醫療費用也在高速增長。在進壹步提高疾病診療水平的同時,要關口前移,重在預防。降低發病率,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為國為民分憂,降低整體醫療衛生費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