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五”期間(1953 ~ 1957),上海市調查的主要工業項目有:上海柴油機廠、上海機床廠、上海汽輪機廠、楊樹浦電廠、閘北電廠、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這些工程的廠房跨度大多小於24米,行車10 ~ 20噸,柱距6米,柱重約100噸。多為單柱式基礎,采用天然基礎設計。江南造船廠建造的船體加工車間跨度30米,吊重30噸,采用樁基礎。勘察方法基本上是鉆探和土工試驗。
從1953開始,陸續成立了為工業建設服務的下屬勘測單位。專業人員多從土木工程轉行,邊做測量工作邊學,主要依據蘇聯測量的技術規範和規程。他們壹般只提供鉆孔柱狀圖和水土分析結果數據,不編制勘察報告。野外作業時,只註意原狀土的鉆孔布置,不要用小鉆找出暗溪。後來由於基礎施工開挖,發現有暗河,引發停工事故,引起關註。設計單位采用勘察資料,天然地基按8噸/平方米(80 kPa)齡期設計,樁基按土對樁身容許摩阻力10 kPa設計。1955年6月,華東工業部建築設計院勘察室對江南造船廠三車間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包括裝船、電動鉸鏈、船體。項目負責人為盧汝興,審核人為許。在詳細調查中,除了按壹般規定布置土壤鉆孔外,還在每個車間進行了兩次淺層載荷試驗,並采取地下水樣品進行混凝土侵蝕性試驗。確定天然地基容許承載力為10噸/平方米(100 kPa),高於傳統的“8噸”。工程勘察按照蘇聯的勘察規範,整理資料,繪制地質剖面圖,編寫書面報告,提出結論和建議。是壹五期間上海最早的符合勘察規範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在當時起到了示範作用。1955期間,第壹機械工業部(現CSSC)設計總局勘測室等5家單位組織近千人,歷時半年,完成了東北渤海造船廠擴建初期的工程地質勘測任務。該項目是蘇聯援建的156重點項目之壹。調查的技術工作是在蘇聯工程地質專家的安排要求和指導下進行的。通過這次工程勘察,系統學習了蘇聯工程地質勘察的規範和規定,以及撰寫資料分析整理報告的經驗。中南勘測院(現上海勘測院)上海工作站和華東電力院都有中央有關工業部聘請的蘇聯、東歐工程地質專家。他們還多次訪問上海,指導工業建設項目的勘測和技術工作。1957年初,蘇聯《建築和工業構築物天然地基設計標準》中文譯本正式出版。該規範在上海實施後,對上海軟土按淤泥質粘性土命名、按剪切指標計算地基容許承載力、按地基容許變形進行地基設計都有指導作用。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1958 ~ 1962),上海市重大工業建設項目較多,大量勘測任務集中在1958 ~ 1960期間,完成工業勘測項目約700個。在完成勘察任務中,既能按照蘇聯的技術規範和規定獨立工作,又總結出壹套符合上海軟土地基特點的快速勘察方法,主要包括:對於有天然地基的中小型工業建築工程,采用小鉆和大鉆(土孔)相結合,主要利用小鉆查明暗溪和地表黃褐色硬土層的厚度;充分利用上海工程地質圖集,發揮天然地基潛力;積累上海土水試驗的規律和經驗,簡化或刪除部分試驗項目,大大縮短試驗周期;工人的套管水壓鉆孔等創新成果無法在鉆井中推廣,效率比原鉆井方式提高4倍;建立了以深達30m的深綠色硬粘土層或粉砂層作為樁基持力層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