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早期,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以麻纖維為主,品種以苧麻、大麻為主。據說中國的棉花是東漢初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後來用於紡織。當時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和構樹(也就是構樹皮)。
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中國就已經有了紙。最初的紙是用大麻纖維或大麻織物制成的。由於造紙尚處於初級階段,工藝簡單,制成的紙張質地粗糙,松散的纖維束較多,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壹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了壹套比較定型的造紙工藝,工藝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
第壹種是原料的分離,即將原料在堿性溶液中通過浸泡或蒸煮進行脫膠,分散成纖維;
二是打漿,即采用切搗的方式切斷纖維,掃成漿;
第三種是造紙,即將紙漿通過滲水制成漿料,然後用撈紙機(墊)將紙漿撈起來,使紙漿在撈紙機上交織成薄濕紙;
第四種是烘幹,即將濕紙烘幹或晾幹,脫下來就成了紙。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保持不變。即使到了現代,在濕法造紙的生產中,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的區別。
擴展數據:
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發現於1933年新疆羅布泊諾爾古烽火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陜西省Xi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其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水井關發現兩張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麻紙,呈暗黃色,質地粗糙。
1978年,陜西扶風中煙村出土三張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麻紙。1979年,甘肅敦煌縣馬泉灣出土西漢麻紙五張八枚。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紙地圖殘片表明,當時的紙是可以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從西漢出土的紙張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百度百科-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