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請根據以下新年慶祝活動制作壹個PPT(先獎勵10分,做得好加20分)

請根據以下新年慶祝活動制作壹個PPT(先獎勵10分,做得好加20分)

中國新年的起源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不同朝代是不壹樣的。夏朝是壹月壹日,商朝是十二月壹日,周朝是十壹月壹日,秦朝是十月壹日。到西漢初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將二十四節氣以正月為壹年的開始定入歷法。後來的歷法雖經歷代修訂,但仍以太初歷為基礎,以夏歷的孟春正月為壹年的開始,正月初壹為元旦、元月日,即新年的第壹天。

辛亥革命後(1911),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各省省長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日程表。會上達成“是夏歷,故宜農;來自公歷,所以我統計了* * *知識,決定用公歷。公歷1被定制為“新年”,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春節”,但並沒有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的日期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過年禮儀習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化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過年習俗處於萌芽狀態。這時,慶祝活動主要是在年底舉行的“臘祭”,以報答上帝的恩賜。《七月詩經》記載了西周新舊交替的節日習俗。詩中所謂的“朋友飲酒,天天殺小羊,上法庭,說長生不老”,是指人們把酒和小羊獻給神靈,以感謝上帝在過去壹年的保佑和祝福。這時,由於各諸侯國采用不同的歷法,慶祝的日子沒有統壹的日子。這是後來冬天農閑時新年習俗的雛形。

過年的習俗形成於漢代。經過戰國末年的社會動蕩,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形成了壹系列節日習俗。太初歷法實行後,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壹被確立為新年的日期。這樣,原來各地區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獎勵、祭祀和慶祝活動,逐漸統壹在農歷正月初壹。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代到南北朝,正月初壹拜年的習俗越來越激烈,燃鞭炮、換桃符、喝屠蘇酒、守歲、賞燈籠等活動都出現了,使新年成為中國第壹個大節日。

新年習俗始於唐代。唐代是壹個思想文化繁榮的時代,也是壹個國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的習俗逐漸從祈禱、迷信和喧囂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壹個娛樂性和儀式性的節日。元旦燃放煙花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是壹種歡樂喜慶的方式。過年的重心從祭神轉移到娛人,轉移到人們自己的娛樂和享受生活。因此,可以說,只有到了唐朝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全世界歡慶、億萬人歡慶的“節日”。

新年習俗被轉化為明清時期。這種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禮儀性和娛樂性加強。新年裏人們互相拜年,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在家祭奠。普通人也講究“禮尚往來”,互相送禮、拜年。二是娛樂性進壹步加強。新年期間,耍獅子、舞龍、表演、講故事、踩高蹺、滾軸劃船等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北京人逛工廠,廣州人逛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逛城隍廟...各地的娛樂活動各有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此時的過年習俗完美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間集市。

中國的過年習俗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盛行於赤縣、深州,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鑄造了每壹個華夏子孫的靈魂。在中國新年期間,農歷年底回家與親戚團聚,祭祖,吃餃子,拜年和欣賞燈籠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壹種普遍習慣。

中國新年的習俗也傳到了其他鄰國,如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他們用和我們相似的方式慶祝新年。

  • 上一篇:唐沁毛尖茶屬於哪裏?
  • 下一篇:誰能告訴我羅馬尼亞的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