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是什麽語言?有人說是“福佬話”有人說是“浣熊話”遠在1500年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中原的漢族為了逃避戰亂,遷移到河南光州,漢族的文化被其後裔帶到這裏,再遷移到閩南,最後穿越海峽到臺灣省。
閩南、臺灣省等地以我們現在習慣稱之為“閩南話”的方式傳承這種文化。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語的意義在於,我們的祖先避開了大遷徙中中原民族融合帶來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漢代的古漢語發音,也就是中原的標準發音,無非就是現在讓我們用不完的閩南語經典。以下是《三》、《錢》、《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唐詩》等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論語》富有人生哲理。
更值得壹提的是,當時翻譯佛經使用的語言是唐初“切韻”制的中原漢語,閩南話使用的“河洛話”是唐代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被日本留學生用片假名傳播給日本人,但至今無用。今天日本學生讀佛經,背詩,都是用閩南話讀佛經,用漢語發音,吟詩也差不多,這就足以解釋為什麽很多佛經是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的,而用閩南話卻很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法師經常感嘆,閩南話漢語發音的丟失,對念佛經的人來說是壹個很大的損失。
驕傲的是,如今的閩南語已經成為地球上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壹,還被記錄在1997年美國發射的“釋放者”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在浩瀚的銀河中尋找知音。
以閩南語作為漢語的參照系。
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表示,無論是語音、詞匯還是語法,閩南方言都包含了很多古漢語的元素。對此,相關專家做了比較充分的對比。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了解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在古漢語中通常是指壹個鐵鍋,閩南語的發音與古漢語的音義壹致。但是其他地方的人就沒有閩南人那麽方便理解了。
李教授說,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語也有很深的關系。如果能掌握閩南語的特點,並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在早期的漢語教學中,我們通常從語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與方言銜接的角度來理解詞語的意義和含義。現在這種方法已經被遺忘甚至放棄了。很多人認為方言會幹擾漢語學習,其實這是壹種誤解。比如妳不懂或者不會說閩南話,妳的普通話可能就不太標準。壹個值得關註的問題是,在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擅長方言與漢語的對比教學,排斥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主要用漢語表達,但也包含著用不同方言表達的優秀地域文化特色。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良好的參照系,還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