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福建省惠安縣,出生在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城。他被譽為“晚清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語、希臘語、馬來亞語等9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他是中國清代精通西方科學、語言和東方國學的第壹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本——《論語》、《中庸》和《大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有《中國牛津運動》(原名《大清流通》)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正義》)等英文書籍,熱衷於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壹句話:去中國不能不看三大殿,但壹定要看辜鴻銘。
擴展數據:
紀念人物:
白樹胡同26號
白樹胡同屬於北京東城區東華門區。它是東四南大街以西由南向北的第三條胡同,由東向西連接東四南大街和王府井大街,全長530多米。在明代,這裏被稱為“香椿胡同”。據說是以原來的大香椿樹命名的。1965地名整治期間,北面的馬尾胡同被合並,因與西城區椿樹胡同同名,更名為“白樹胡同”。文革期間,改名為“瑞金路十五條”,後稱“白樹胡同”。
白樹胡同26號,舊門牌是椿樹胡同30號。房屋檔案顯示,醫院位於胡同西段南側凹進去的壹條小胡同裏,面積130平方米;街道立面西面是沿墻的“小門樓”;院子裏,北三間是脊瓦房,南壹間是灰色屋頂的平臺,建築面積60平方米。
20世紀80年代,白樹胡同26號連同鄰近的四合院被征用,改建為王府井飯店。
當時這個簡陋的小院有個外號,叫“晉安送魯”。顧名思義,“晉安寄魯”的主人自然是隱居陋室卻以示德為己任的君子。這位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鴻銘,世人稱他為“怪胎”。
東椿樹胡同18號
北京東椿樹胡同18號院是辜鴻銘故居。胡同裏剩下的大部分建築後來都翻了,基本都是簡易平房。東椿樹胡同的這套住宅,是辜鴻銘50歲來北京後居住的地方。據說是別人送的。晚年在北大當教授時,辜鴻銘那種與民主風氣背道而馳的作風,給他留下了歷史上獨壹無二的壹筆。
百度百科-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