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國: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嶽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壹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壹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壹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神:
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壹和個體與社會的統壹,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壹致。
2、自由精神。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
3、應變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