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明為例,有很多地方劇種,如曲劇、關索戲等,僅在幾十萬人之間流傳。當妳的城市被幾百萬外國人占領的時候,這兩部歌劇的存在性微乎其微。況且幾十萬人裏沒幾個喜歡的,那就更慘了。花燈,雲南戲就藝術多了,尤其是花燈,它的音色也來源於民歌和民謠。外人能接受,能跟著唱,是戲曲範圍內的事。而壹大批民間藝人自覺傳承。老壹代走了,新壹代進來了。為什麽?藝術性決定了它的存在。雖然有國燈劇場,但也不是整天閑著!
京劇不是雲南的地方戲,但由於上世紀三五十年代聚集了眾多壹流的藝術家,這個十幾萬人口的偏僻小鎮,居然成了中國京劇的大碼頭!為什麽呢,因為它發展了近百年,在中原戲曲的基礎上,廣為接受,兼收並蓄,在50年代成為國劇。通過後續的傳承發展,獲得了珍品、國粹的崇高地位。在關老師和老師團隊的努力下,繼京派、海派之後,雲南派的旗幟也隨之樹立起來。雲南已成為全國五大京劇表演基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之壹。傳承下來的表演藝術家占據了中國的東北和西南(邢美珠、李佩紅、侯丹梅、李靜雯等。),甚至在國外,就連昆明幾百萬新來的人都熟悉京劇。更別說京津滬的京劇碼頭了,名人名流雲集!
雖然中國傳統戲曲和其他舞臺表演壹樣,受到了新視頻、新媒體、新智能的沖擊,但已經大不如前。但229年的悠久經歷和高超的藝術成就,聚集了壹大批文化學者和藝術愛好者。時至今日,老壹輩的離去也不可能結束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