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裏最有名的菜叫“金碗玉碗”。“馬蹄蟹”有時寫為“馬蹄蟹”,音為“ji1”,原意是切得很細的菜粉。在這裏,作為調味液,金馬蹄蟹是金黃色的調料。金玉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中。在“八和”壹節中,賈思勰詳細介紹了金和的做法。金馬蹄用了七種食材:蒜、姜、鹽、白梅、橘皮、熟栗子肉、粳米。其中,白玫需要說明壹下。白梅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食品之壹。在醋發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調料,是煲湯必不可少的。東晉的伊美編了《古文經》,裏面說“若作和湯,只尋鹽梅”,鹽梅就是白梅。醋發明後,白梅和醋長期存在,最後完全被醋取代。白梅的做法是將未熟的青梅果用鹽水浸泡壹夜,第二天放在陽光下暴曬,重復十次。現在蘇州等地遠銷日韓,每年價值上百萬的“鹹梅胚”就是白梅低鹽化的產物。日本料理至今還在用壹種鹽梅,就是鹽梅和紫蘇葉的產物。白梅和仙梅可能有關系。白梅和其他六種配料搗碎成粉,用醋調成糊狀。在同壹節中,賈思勰還描述了芥末醬的做法。從上下文來看,上菜時,錦雞、芥末醬等調料與生魚片分開上菜,食用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在《齊·姚敏書》中,對於用什麽魚來做玉沒有限制。那時候金玉還是壹個集合名詞,任何銀色的生魚片配上金色的醬料都可以叫金玉。“金玉”是北宋初李雲等人主編的《太平廣記》中出現的壹個單菜專用名詞。《太平廣記》引用《大業筆記》的話稱,在吳軍給楊迪皇帝的貢品中,有壹種幹鱸魚,用清水浸泡,用布包好瀝幹,松松地裝盤,外觀和味道與鮮鱸魚相似。把切好的香軟的花和葉拌在生魚片裏,再用香軟的花裝飾,被稱為“東南美味”。白色的海鱸魚片,芳香柔和的花和葉,紫色柔軟的花朵,讓這道菜明亮耀眼。什麽是香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考證是香薷。香薷的俗名為草木樨,新鮮的植物有壹種強烈的芳香氣味,在古代很長壹段時間被用作蔬菜。我國香薷屬植物有30余種,顏色有淺黃、淺紅、淺藍、深紫。錦雞用的香軟的花,可能是海州香薷,也可能是紫香薷。
《大業筆記》為唐代顏師古所作,現代學者多認為是宋人之作。《太平廣記》中引用的這段話說明,最遲在北宋初,金魚已經從魚的集合名詞變成了壹道菜的專稱——花香軟糯的生鱸魚片。有可能金玉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單菜的專有名詞。盛唐歷史學家劉向所著的《隋唐故事》記載:“吳郡獻松江鱸魚,曰:“所謂金玉食東南”。這個記載把金魚和鱸魚聯系在壹起,說明是本地菜,但是沒有提到香花。大概是唐人寫的《花書》裏,也有提到花香柔美的魚,但沒有說用什麽魚,也沒有把這道菜命名為“金花玉花”。唐末詩人皮日休在《新秋三件事》詩中說:“* * *君無相賀,金玉之時。“這是現存唐詩中唯壹壹首提到金玉的詩。皮日休長期生活在蘇州,秋天是當地鱸魚收獲的季節。詩裏說有時令金玉菜,也許就是那盤香花柔,生鱸魚片。但這三種材料都是模糊的,無法獨立形成完整的概念。只有《大業筆記》才能對金玉作出比較完整的描述。
魚缸沒落後,金碗和玉碗的含義又發生了變化,抽象成了對美味佳肴的統稱。阿清王朝鄭板橋在濰縣(今山東濰坊市)任知縣(1746-1752),寫了壹套《濰縣支竹詞》,其中壹句是:“夜不閉燈,樓滿玉金。雲外,歌聲清,花為笛。魏縣原是小蘇州。”詩中的玉金所泛指的是魏縣夜市的各種菜品,不必再與生魚片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