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它的起源,目前沒有定論,只知道明代嘉靖以前,江南地區仍流行宋代的陶珍。田明汝城《遊西湖筆記》說:“杭男女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評話尋衣食,謂之陶珍。”陶珍的歌詞,據周易《西湖二記》和《劉伯溫存賢平浙話》說:“那陶珍書上說:‘太平之時,官太小,離亂之時,不敢出門。’“彈詞被稱為七言律詩,它與彈詞有壹些共同之處,彈詞這個名字也出現在田汝澄在嘉靖年間的西湖遊覽筆記中,因此它可能與陶珍有直接聯系。
其實彈詞在元代就有了。元末楊維楨(1296 ~ 1370)在《四遊》中寫了《彈詞》,這是已知最早的以彈詞命名的歌本。明代中期,彈詞流行於江浙壹帶。楊慎(1488 ~ 1559)的《二十四史彈詞》是當時著名的作品之壹。現在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桂林彈詞、思明南詞。表演者多為1-3人。邊說邊唱或只是唱,伴奏樂器以小三弦、琵琶或月琴為主,自己彈唱,多為坐唱形式。歌詞多由七個字組成,也有穿插曲牌的。曲調和唱腔都不壹樣,都是用當地方言唱的。
比較特別的是彈詞的讀者集中在女性群體。《武媚》所收《張太六彈詞》印本中有壹註:‘此二種曲的情節為彈詞,以女為樂。明人作曲,每首曲子完成,作坊裏的每個書法家都要打壹個字。妳不能問妳今天是死了還是迷路了。“這表明彈詞自明代以來壹直受到婦女的歡迎。從《彈詞》比《唐詞》更容易閱讀來看,凸顯了《彈詞》適合女性閱讀,當時(女性)讀者市場是熱烈的。彈詞成了女人最喜歡的東西,所以長期無所事事的女人,通常會把讀彈詞或者聽彈詞作為壹天或者壹夜的消遣。滿足了中產及以上女性被禁錮在閨房裏的需求。漸漸地,有文學天賦的女性得到了壹個宣泄詩情與委屈的機會。
清代康熙年間,彈詞在江浙壹帶十分盛行,在江南地區乾隆皇帝數次寵信的推動下,這種明代藝術逐漸進入雅堂,彈詞在南方各地迅速發展,特別是蘇州、杭州、揚州、江寧(南京)等大工商業城市,還傳播到北京等北方城市。此外,它還吸收了壹些傳統戲曲的唱腔,比如梆子腔。由此可見,彈詞在這壹時期(明清)的迅速發展,是與其從其他各種音樂中廣泛吸收其有益養料分不開的。只有這樣,彈詞才能更廣泛地傳播,擴大影響。
趕時間,如有錯誤,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