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詩中描繪的傳統節日是重陽節。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後兩句詩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沈,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白話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家鄉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菜萸可惜單單少我了壹人。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
二、《夜書所見》並沒有寫到中國的傳統習俗。這首詩寫的是羈旅思鄉之情,主要寫的是深秋夜景。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壹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全詩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白話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
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
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葉紹翁,南宋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著詩集《靖逸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