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別稱
1、手書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手書還稱“親筆信”、“手劄”、“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3、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劄”、“寸函”、“片劄”。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二、由來
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壹定的禮儀形式和壹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
擴展資料書信文化不只是情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傳統書信往來最為頻繁的時代。在八分錢或者兩毛錢壹張郵票的時代,每年郵政局收發的郵件數量驚人。在不斷被公布出來的當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們書信字裏行間所蘊藏的情感。
比如黃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這樣的段落:“妳知道,我愛祖國,所以愛妳。妳是我那壹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我不對妳說老實話,就不配妳給予我的友誼。”這樣的句子,簡直比情書還熱烈。這些話,當面沒法表達,在書信中卻可以真情流露。
讀到這樣的信,沒法不被寫信者打動。有些人的書信寫得很短,比如冰心的壹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數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傳統的,不會因內容短而失去莊重。
如果懷念過去的書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懷——在寫電子郵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的時候,能夠多壹點鄭重感,拒絕被新媒體時代輕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襲。
百度百科-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