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劃破了鄭家莊的安靜。在村內的民族文化長廊下,68歲的鄭和美老人牽著5歲大的孫子在這裏玩耍,她指著展板逐字念給孫子聽——“民族團結是傳家寶”。
鄭家莊,居住著漢、白、藏、彜、傣、納西、傈僳7個民族,長期以來,民族之間從未發生過矛盾。這裏多年保持“零上訪”,20多年沒發生壹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這裏集體利益高於自家利益,凡集體的事,大家不計報酬,出錢出力。
鄭家莊為何如此團結?為何凝聚力這麽強?我們帶著疑問走進這裏。
青磚白墻、綠樹紅花、房屋漂亮、村容整潔,這是進村的第壹印象。細致觀察,則發現從村口牌坊到各家壁畫,從村風民俗到生活習慣,處處透露著民族融合的氣象。
問起村莊歷史,村中長者講述了兩段故事——
壹是760多年前,元軍入大理,兩名鄭氏將軍率三百戶鎮守於此,鄭家莊因此得名,並經長期生息繁衍、融合融通,形成以漢族、白族為原住民的村落。二是50多年前,根據國家政策,7戶藏族遊牧家庭定居鄭家莊。後來陸續遷來的還有傣族、彜族、納西族、傈僳族。全村人敲鑼打鼓,真心接納各民族兄弟姐妹,還為他們分地建房,教他們農耕技術。
“民族團結的種子,從那時起便已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74歲的鄭曉東老人由衷自豪。
如果說歷史是打開村子民族團結的壹把鑰匙,那麽日後的朝夕相處則讓村裏各民族之間,感情相互交融,心靈聚往壹處。
64歲的王品珍老人,對鄭家莊的過往有著深刻的記憶。在他看來,是7個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推動了村子的全面發展。他舉例,藏族住進村子後,把經商的傳統帶了進來,最終讓村裏的很多人通過售賣藥材發家致富;傣族進來把潔凈衛生的好習慣帶進來,讓村子更加幹凈整潔。
村民小組長王慶榮說:“每個民族都有優良的傳統和文化,只要我們把它利用起來,都能為村子所用,力量更大。”
結合多民族雜居的實際,村裏建設了民族文化長廊,宣傳7個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及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的發展,增進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有精神家園。
走進鄭家莊,民族團結、村寨和諧的跡象隨處可見:
入村處有個牌坊,上面有白族紋飾、藏族歡迎詞,還有漢族對聯。對聯這樣寫道——漢藏傣白彜團結進步壹家親,農工商教文繁榮發展滿園春。
村中道路的墻上繪滿了壁畫,每家人的圖案都代表這家人的民族,也有壹家人繪了多種民族圖案的。“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等民族政策也被寫在了墻上。
“我們不分彼此,都是壹家人。”在這裏,每個村民都會說出這樣的心聲。7個民族在生活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只有團結才能和諧,只有團結才能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大家內心。
不久前,村裏的孩子鄭碧榮不幸罹患白血病,需要高昂的治療費用。得知他家的困難,黨員幹部帶頭為他家捐款,村民每家每戶都行動起來,自發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