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旱田面積大,作物保護系數低。全縣旱地耕地面積為13133.33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3.58%。由於旱耕地多位於山坡、梯田,土埂薄,有機質含量低,耕層薄,梨底厚,防護措施差,水土流失嚴重。而且由於氣候原因,缺水嚴重,導致農民田間管理粗放,作物產量保證系數低,收入少。
3.農田配套設施滯後,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多年。由於近20年來氣候幹旱導致水資源匱乏,丘陵地區的水塘、小型水庫、機井幹涸,原有的泵站、渠系因年久失修、水資源匱乏無法正常使用,導致丘陵地區耕地依賴雨水。
4.丘陵地小而散,機械化程度低。由於丘陵地區耕地分散,土地狹小,很難進行機耕、機播、機收作業。種糧仍以人工為主,勞動強度大,生產率低,種植成本高,嚴重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原來的小麥-夏玉米壹年兩茬的種植制度,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小麥-夏玉米壹年兩茬,春玉米壹年壹茬的格局。冬小麥種植面積從2003年的16666.67 hm2減少到2009年的約10000 hm2。
5.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綠色食品主導產業規模小,特色不突出,主導產品科技含量低,創新特色不明顯。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弱,帶動輻射能力小。
6.農民市場經濟意識淡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後,農民的經濟意識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市場需求信息把握不準,對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知之甚少,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農產品質量低、檔次低、收益低。
7.三級壹戶科技普及網絡不健全。縣、鄉、村沒有完整的農技推廣網絡(縣鄉有機構,村沒有機構人員和示範戶)。雖然鄉鎮級農技站已經配備了工作人員和崗位,但鄉鎮級農技站的工作人員大多不專業,忙於行政事務。由於科技人員短缺,知識老化,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技術人員只保工資不搞試驗,沒有推廣經費,沒有新技術儲備,科技推廣功能弱,技術手段落後,三級壹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力量薄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