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名人家訓

古代名人家訓

家訓是指對後代人在世上生活和管理家庭的指示,是祖先留給後代的智慧寶藏。家訓可以追溯到周公對他的兒子和侄子周成王的告誡,並持續了幾千年。中國傳統家訓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第壹,姬旦的“鳥類戒律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姓姬名旦,號周公。相傳,禮樂制度建立了法律法規體系,被尊為儒家的創始人。

所以,老無大理,不棄之,不備壹人。

君子壯如牛,不與牛爭;

像馬壹樣走路,不要和馬較勁;

智慧如秀才,不要和秀才爭智慧。

德廣而敬者,尊之;

聰明而有智慧,守著愚人,受益匪淺。

翻譯:

不要拋棄親戚或老朋友,直到他犯了嚴重的錯誤。不要因為完美而責怪某人。壹個有德的人即使壯如牛,也不會與牛爭氣;即使它像馬壹樣飛,也不會和馬爭速度;即使智慧如秀才,也不會與秀才爭智。有大德的人,用謙卑的態度對待自己,就會得到榮譽;如果妳聰明睿智,用壹種愚蠢的態度,妳會受益匪淺。

贊賞:

《鳥類戒律》是關於謙遜和謹慎的美德。就算妳是天子,妳之所以天下富貴,也是因為妳遵循了這些美德。不懂得謙讓,導致死亡和國喪。傑就是這樣壹個例子。妳怎麽能不小心呢?"

二、司馬談《生命在動》

司馬談(約公元前165-110),西漢歷史學家,當時是太史令和司馬遷的父親。

而孝,始於親役,中於役,終於立。

在後代留名給父母看,就是最大的孝心。

翻譯:

孝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努力服侍我的父母。人到中年,要從事侍奉父母的工作,延伸到侍奉國王,做到精忠報國,服務人民。年紀大了,要檢查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失和遺憾,最後才能站在路上。這就是孝道的完成。以留名後世來炫耀自己的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道。

贊賞:

司馬談學識淵博,所以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俗稱太史公,掌管天氣星歷,還負責記錄、收集、保存古籍文獻。司馬談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哭著告訴他。這是司馬談的《人生樂章》。司馬談希望司馬遷死後繼承他的事業,更不用說寫史書了。司馬遷不負父親的囑托,終於寫出了《史記》,被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名垂青史。甚至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遷子之命》,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三、諸葛亮的“誡書”

諸葛亮(公元181-234),楊度(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

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

妳必須先安靜下來,然後才能學習。

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不能成功。

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險了就不能根治性。

歲月與時俱進,意義與日俱進,然後變得枯萎雕零,與世界不相聯。

難過養窮,會怎麽樣?

翻譯:

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是這樣修行的。他們通過冥想和自省使自己完美,通過節儉培養自己高尚的品格。不把名利看得輕,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從容不迫地專心學習,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知識需要學習。不學就不能拓寬知識面,不下決心就學不成功。沈迷於拖延癥,妳無法爭取進步,妳無法提煉自己的氣質。隨著歲月的飛逝,意誌壹天天淡去,於是漸漸枯萎,大部分無法融入社會,悲哀地守護著貧窮的家園。到時候就來不及了(後悔)!

  • 上一篇:歷史七年級第三單元思維簡單。
  • 下一篇:臺州溫嶺的民風民俗有哪些?急急急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