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球。在隋代並不突出,到唐代成為時髦的活動,上層社會幾乎人人喜愛。馬球,唐人稱為擊鞠。打球者騎在馬上用杖擊鞠,而參賽的馬都是經過訓練的。球杖長數尺,木制,杖頭呈月牙狀,鞠則多選用質地堅硬、彈性好的木料制成拳頭大小、中空、外層塗上紅漆的堅固凈滑的球。球場設在寬敞平滑的廣場上,考究的球場還有用油膏瀝地的。球門有單門和雙門,人數不限,視參加者而定。比賽之中,由裁判者唱籌,球場上樹紅旗若幹面,雙方各分壹半。其時,參賽者縱馬馳逐,用杖擊球,以進門為得分,得分稱得籌,勝者增紅旗壹面,負者罰減紅旗壹面
蹴球。亦稱蹴鞠,俗稱步打,很像足球。蹴球的形制為空心充氣,比賽時在場地兩端各設壹球門,彼此分對進行,以逐勝負,這是比較正規的比賽。此外,亦有單人踢、雙人踢、三四人輪流踢等形式。單人踢多采取踢花樣和次數多少決定勝負;三人輪流踢稱為轉花枝;四人輪流踢稱流星趕月;八人踢則稱八仙過海。蹴球與馬球相比,它不需要圈養和調教馬匹,加之比賽自由,人數不拘,場地亦可隨處尋覓,不受太大限制,因此更適合於士庶民眾娛樂玩耍,蹴球比打馬球更普遍盛行
角抵。又稱角力或相撲,即今之摔跤。唐代把角抵列為宮廷觀賞娛樂的壹個主要項目,宮中有角抵隊、相撲棚,每逢節日或舉行南郊大禮或內廷賜宴等均有角抵節目。憲宗時,角抵與馬球並列為最受歡迎的項目。穆宗常每隔幾天就要觀賞壹次,敬宗觀賞相撲戲有時直到壹二更方罷。文宗時,舉行南郊大禮,教坊進相撲人供奉。角抵在民間也很流行,通常在寒食時節進行比賽,但往往隨時可行,成為時俗
拔河。古代稱牽鉤,隋唐時稱拖鉤或拔河戲,常在寒食清明時進行比賽以為戲樂。拔河時,取壹條長而粗的麻繩,在兩頭各系十余條小繩掛在胸前,人分兩隊,劃定界線,各自用力後拉,以力弱者為輸。每屆節日,唐代皇帝常在宮廷中命宮女或侍臣分隊拔河,以作遊戲。中宗時,舉行文武侍臣拔河比賽,以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東朋多貴人,西朋多將軍,有膂力。初時西朋似勝,結果卻東朋贏了。比賽時,仆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年老,隨著繩子被拉倒於地,許久不能站立,引得中宗及左右壹片歡笑
秋千。又作千秋,因其用繩擺蕩,故又稱彩索、彩繩。其法是系繩於木架之上,士女炫服倩妝,或坐或立在繩板上,用力推引,飄蕩在半空中以取樂,故俗稱蕩千秋。它初盛行於宮廷之中,每逢寒食清明之時,宮嬪們競築秋千,歡笑玩樂於其間,欣賞這種活動且稱為半仙之戲。後民間富貴家庭中的女子,亦競相仿效,遂成為時俗
鬥雞。唐代流行以各種禽獸蟲豸相鬥,以比勝負的遊戲,諸如鵝、鴨、鵪鶉、牛、羊、蟋蟀等都可以相鬥,但最帶有時代特征的便是鬥雞活動。鬥雞本是壹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民間有清明鬥雞之俗。唐代帝王在宮廷中為了觀賞鬥雞,專門設有雞坊,為飼養鬥雞之場。唐玄宗在雞坊中養有雄雞數千只,個個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又在禁廷中挑選500少年男子,專門負責對鬥雞的餵養和訓練。由於統治階級的嗜好與提倡,鬥雞已發展成為舉國上下普遍喜愛的娛樂活動。宋之問長安路詩雲:日晚鬥雞場,經過狹斜看。即使日落西山,街坊巷曲人們還在鬥雞,其普遍程度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