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五禽戲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根據中醫原理,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而編出的壹套導引術。“禽”指動物,在古代壹般指動物;古代的“戲”指的是唱歌、跳舞、雜技等活動,這裏指的是特殊的運動方式。
2011年5月23日,華佗五禽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種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比如《莊子》中說“熊伸通鳥長命”,由此可見當時有多種模仿動物形神的引導性圖文,屬於“五禽戲”的原始技法。漢末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對“五禽戲”進行了整理和總結,並作為壹套武學加以推廣,但《三國誌》、《後漢書》等史書中記載了關於“華佗五禽戲”的原話。能見到的記載“五禽戲”具體練習方法的最早文獻,是南北朝陶弘景編撰的《養生堂記》。後世的醫生、養生醫家或因其師承的變異,或根據“五禽戲”的基本原理不斷發展變化,創造了“五禽戲”的數百種套路。雖然不同練習的重點不同,但基本精神是相似的。
五禽戲是中國民間最受歡迎、持續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壹。它由五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組成。五禽戲又稱“五禽戲”、“五禽戲氣功”、“百步流汗戲”。據說華佗的徒弟烏普依法鍛煉,活到90多歲,沒有聽力,眼睛和牙齒,達到100歲。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五禽戲作為壹種醫療體操,不僅可以拉伸人體的肌肉和關節,還可以改善肺和心臟的功能,改善心肌的供氧,提高心肌的排血量,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五禽戲作為中國最早、成就完整的仿生醫療健身體操,也是歷代宮廷重視的體育項目之壹。
1982 6月28日,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中國國家體委發出通知,將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院校推廣的“健康體育課”內容之壹。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將重排五禽戲等健身方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