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對自然現象的崇拜
壯族人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知道陰陽雨雪的變化與太陽密切相關,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崇拜太陽,壯族民間傳說中有“日月傳說”。解放前,有的壯族鄉鎮還掛著“日月牌”。所以鼓面的中心壹定要畫太陽,反映農業生產所必需的陽光。
反映了對雨水的渴望。
銅鼓上連續盤旋的結構。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雲紋,是壯族先民在農業耕作中祈雨的反映。它已經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其演變可見於甲骨文,發展於商周。銅鼓裝飾在青銅器上,以之為紋,反映了壯族先民壹直從事農業生產,其中雷紋影響最大,多為求雨而建雷廟。解放前南寧亭有雷公廟,而在古代,壯族人甚至把6月24日定為雷公的生日。
圖騰崇拜的反映
鼓面上裝飾著四至八只青蛙,有的大青蛙生小青蛙,有的大青蛙生幾只小青蛙。這是古代對青蛙的崇拜。因為“蛙為銅鼓之精”,“鼓聲最大者為佳”,龜和蛙能知時,所以被奉為聖物。銅鼓是壯族先民的重型武器,鼓面上裝飾的青蛙是圖騰崇拜的象征。東蘭解放前,每年都有“葬蛙女”的習俗。至於文、十二生肖和,它們都與自然現象和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生物有關。
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
如《華陽國誌·南中誌》第四卷《竹結圖說》:“有壹竹王,欲離水而逃,有壹女子,四面環水,有三大竹,流入女子足中。她不肯走,就聽到壹個孩子的聲音,拿了就破,得了壹個男人,長才,然後就成了英雄蠻子(水經註)銅鼓上刻著竹指節是自然的。在古代的遼人和現代的仫佬族中,也保留著竹王的傳說和崇拜。
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境
《舊唐書·地理誌》上說:縣北部的灌溉用水,由永年、宣化兩市管轄,稱為肥美的科赫河,稱為灰暗的河,即洛水。又叫溫水,古駝過地。“據暖水說是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連,所以暖水是龐克河,唐代稱為洛月河。劃船的模式與浦人居住在浦水有關。其他如水波紋,也與溥水有關。
此外,鼓面上的立體騎乘圖案,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的習慣。明稱廣西為呂梁之地,適宜騎馬,產馬甚多。作為壹種銅鼓圖案,它反映了壯族人民與反呼聲鬥爭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