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呆在婆家是個壞習慣。
有人說過年磕頭是個壞習慣。
為什麽沒人說每年收紅包是個壞習慣?
我什麽都不信,更別說過年了。我有時會忘記自己的生日。對我來說,任何壹天都是平凡的壹天,人們約定俗成的壹天是因為沒有對平凡的紀念。我越虔誠,就越證明這輩子沒有別的日子可以慶祝。
我們不妨從假期開始。
我想了很久節日的意義,還是想不通。
在我看來,我認為節日只是讓人們“充滿希望”的壹種手段。
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都有有趣的事情。春天百花爭艷,萬物復蘇,夏天蟲鳥歡唱,秋天有遼闊的星空和最圓的月亮。冬天,幾乎什麽都沒有。
人是壹種有思想的生物,極度害怕孤獨。冬天的空曠往往會放大人的孤獨感,所以人們喜歡在冬天制造節日。
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節日的意義。
習俗是什麽?
丹·布朗寫了壹本名為《天使與魔鬼》的小說。故事以略帶傷感的筆調描述了教廷在科技社會中的無奈地位。
故事結尾,新教皇“登基”,侍奉教皇更衣的人虔誠恭敬。對於壹個只有資料的教皇來說,繁瑣的流程無疑是證明教皇曾經強大的有效手段。
然後我就想,他們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顯示教皇的權利?
教皇雖然失去了權利,但他仍然是教會至高無上的存在,信徒們都信仰他。所以服侍教皇換衣服的都是虔誠恭敬的。
然後,我明白了壹件事。這個世界上的信,大部分來自於別人和自己的信任。
貫穿這兩個不同“字母”的是“瑣碎”。
認知來自信仰,信仰來自瑣碎,體現瑣碎的是習俗。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習俗都是為了讓人“不信”,是壹種自我催眠的手段。
拜佛要三跪九叩,虔誠,挺胸貼地,手過頭頂。我已經這樣做了。我崇拜的佛就不能為我創造點奇跡嗎?
春節的習俗也是如此,只是他比拜佛好。他讓人“快樂”,讓人有“家”的感覺,讓這些快樂和家庭趕走寒冬帶來的空虛和恐懼。
任何壹個過程復雜的活動,都能給人壹種精神上的慰藉。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春節有很多習俗,屬於糟粕。是壹種手段,利用瑣碎,讓人有家的感覺。
既然如此,有什麽復雜的?
哪裏需要重新設計?
之前,我奶奶跟我說了壹句話。她說:除夕夜就是壹個普通的日子,只有相信了才有意思。
所以,即使我什麽都不信,我也會選擇壹個既定的日子,迷信壹天,那壹天就是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