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知是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男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如辛棄疾其他農村詞壹樣,清新可愛,別具情致。詞以數口之家的農戶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歌頌農村裏的人情美。
詞的上片介紹環境,引出人物。“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開頭兩句僅用九個字,勾勒出江南農村的典型畫面:茅草小屋,住房可謂簡陋矣,但環境極為清靜、幽美,溪流潺潺,綠草如茵,充滿生趣。就是在這樣設施簡陋而環境幽美的農村裏,生活著樂在其中的人:這就是作品所歌吟的主要對象。
作品在接觸到人時,首先出現的是悅耳動聽的聲音: “醉裏吳音相媚好,知是誰家翁媼。”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吳音柔和,且是傳達相媚好的情感,其動人之處當更添壹成。有人考證這首詞作於乾道元年(1165)作者漫遊吳中期間,故稱其方言為“吳音”,“醉裏”系作者自謂。環境是迷人的,作者忘情其間已略帶醉意,及至聽到老翁老媼相媚好的吳音,親親熱熱,其樂融融,更為之動情,於是萌發欲求壹見的念頭: “知是誰家翁媼。”作品就是這樣由環境而引渡到人物,由人物而萌發與之相識的願望,壹步步往生活的底蘊發展,直至人物的內心世界。“知是誰家翁媼”,這壹句恰到好處,在結構上和表達效果上,作用不容忽視:首先,它把讀者的視線,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生活環境,引向生活在其中的人,表現作者對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喜愛,尤勝於對自然環境的鐘情,以至聽到翁媼相媚好的吳音,立即引起濃郁的興趣而予以關註;其次,它把詞自然地引渡到下片,為全面展現這戶農家全體成員的生活情態,作好心理準備。結構上自然流暢,隔而又聯。
下片即逐壹介紹這家人的活動。大兒甚是勤勞,到溪東鋤豆去了;中男心靈手巧,正在編織雞籠;小兒子很淘氣,臥在荷葉底下剝蓮子吃。“無賴”壹詞寫活了翁媼形似嗔怪、實則憐愛的心理和神情。作者在這小令裏,用了兩句寫這小兒,固然是喜歡這爛漫天真的小兒,也是對壹種不加粉飾的生活情趣的喜愛。這壹家人這樣的和和美美、融融樂樂的生活,幼有所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閑適而自足。翁媼之間親熱的“吳音”,大兒、中男、小兒各自從事的適合自己個性的活動,無不令人傾心、動情。整首詞就是表現、稱頌這種相互了解、彼此親熱的人情美,歌唱人的個性和稟賦得以自由表現和發展的生活。
作者以四十六字小令,把壹個基本上封閉的農村天地,寫得這樣詩意盎然,壹派生機,寫法上自有其高人之處。為保持筆下所寫的農村生活的樸質自然,親切動人,擅長用典的辛棄疾在這裏不用任何典故,也不事渲染,不作誇張,直接用茅檐、溪流、青草、蓮蓬這類農村常見的景物,和鋤豆、編織雞籠這類常見的農業勞動,活畫出壹幅配合協調、色彩和諧的農村生活圖景,使人於質樸自然中感受到清新可愛。作品對描寫的對象也作了精心的選擇,突出人倫之樂和人情美。全詞字少意長,內涵豐富,給讀者提供了很大的美學享受。長期以來,它壹直得到人們的喜愛,各種選本幾乎無例外地投以青睞,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