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道德原則是宗族本位主義。宗法社會結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君主治理國家的“基礎”。因此,維護宗法社會結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大學》指出:“古欲明顯優於世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要真心,先讓他知道;知在事中。”其中“修身為本”,培養個體道德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宗族本位的倫理原則,其理論基礎可稱為道義論或義務論。道義論是基於壹個普遍的、絕對的東西,它限制和規範個人。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道德歸類為超越特殊的壹般觀念,個人的美德就是從這種壹般觀念中衍生出來的。因此,在他們看來,整體高於個體,壹般先於特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致,就和宗教道德溝通了。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把順從、服從、服從作為最高的道德真理。儒家倫理也是典型的道義論。它以滿足宗法等級制度的利益為自己的行為價值目標和義務,從慈父孝到仁者忠,強調義務而非權利,以維護宗族社會的和諧穩定。但“仁”與“義”是統壹在“禮”的基礎上的,所以在實踐中,下級服從上級只能是片面的義務論。義務論提倡禁欲主義。因為義務論忽視了人的個體需求,必然導致禁欲主義。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把禁欲主義視為獲得彼岸“幸福”的唯壹途徑。中國的儒家也突出了“義無反顧”的道德價值觀。宋代理學強調“三綱五常”為“天理”,“天不變,道不變”,進壹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是重要的人和劣等的人放棄了對自己正當利益的追求,壓制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對尊者“順而不逆”,以維持家族、宗族和封建社會的穩定。
等級權力崇拜是氏族本位主義的必然產物,是封建主義的基本特征。宗族本位主義的倫理原則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在自然經濟下,人的主體性和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宗族本位主義作為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其道德原則首先代表的是占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是嚴格分等級的。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社會制度的穩定,對階級矛盾也有調解作用,如要求君主忠臣,父親孝順,義務是雙向的。宋明理學也有“尊心”的含義。但是,宗族的倫理原則是建立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對立之上的,統治階級作為群體的抽象代表,是“公”與“天意”的體現。所以,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下等人的順從和尊者的暴虐互為因果,被統治階級的禁欲主義和統治階級的享樂主義相伴而生。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政治權力(君權)、宗族權力(宗法權力)、神權和夫權代表了壹切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是聯結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大繩索。因此,對封建等級權力的崇拜成為封建思想道德的基本特征。
宗族本位的道德原則有“泛道德主義”的傾向。這是宗法封建社會人的依賴性決定的。這讓政教合壹的中世紀歐洲和政治倫理化的中國封建社會蒙上了溫柔的面紗。中國的儒家思想不僅強調對人民的道德教育,而且主張統治者應該是仁者和國王。但是,隨著封建社會矛盾的激化,這種道德理論變得越來越極端,成為壹種空洞的道德說教,對被統治階級來說是“吃人”,對統治階級來說只能造成大量的“虛偽”。極端的等級觀念和權力專制,顯示了封建主義的衰落。
上一篇:家庭財產和夫妻共同財產有什麽區別?下一篇:小紅書運營模式和思路分析,小紅書賬號如何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