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君的見識!在“吃”的定義下,邊燃竈和火鍋的意思是壹樣的,但是在“吃什麽”的定義下,都是不壹樣的!
很久以前,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還是小漁村。漁民壹天打魚回來,晚上想聚在壹起吃個飯,喝點小酒。他們應該怎麽做?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泥竈裏點上木炭,然後支起壹個泥做的鍋,也就是砂鍋,鍋裏放著肉湯或者沙茶湯,叫上朋友把自己釣魚剩下的食材壹起帶來,聚成壹堆涮海鮮吃。
因為大家用的都是公筷(其實是比普通木筷長壹倍的竹筷),而且地方太小坐不下,大家就幹脆圍著竈臺站著吃飯,所以這種場景被形象地稱為——邊燃竈!
到現在大家都用上了木筷子和電磁爐,都有座位了,但是看似動詞名詞的“邊燃竈”還是被廣東人大聲叫著!
另外,廣東人的傳統是秋冬打邊爐,春夏千萬不要吃,因為大熱天會“熱”,也就是上火。雖然廣東現在是壹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大融合,他們的習慣已經改變,但老廣廣人仍然堅持這壹傳統。
說完了邊竈的歷史,我們再來說說不同的吃法。廣東人邊煮爐,鍋底大部分海鮮湯,還有壹些香菇蘑菇之類的補品,所以基本都是清湯鍋,涮食材,基本都是生海鮮。哈哈,就像我說的,基本都是“見火就熟”。蘸料選擇不多,海鮮醬,沙茶醬。雖然現在餐飲行業講究融合,但廣東人的很多習慣壹時半會兒是改變不了的。
對了,潮汕還有蛇肉狗肉,還有牛肉丸,這就不得不提廣東邊邊爐了。為了避免愛狗人士的反感,我就不說壹黃二黑三花四白了?
這些也是和四川重慶火鍋最大的區別。